新华社上海5月19日电题:植根人民 守正创新——写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孙少龙、孙丽萍
文华璀璨,群星争辉。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二艺节)20日将在上海开幕。
中国艺术节为三年一度,本届艺术节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首次举办,又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躬逢盛事、嘉宾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正全力以赴,期待全方位展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累累硕果。
黄浦江畔灯火通明,正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已变身成为一座“超级大舞台”,优秀文艺作品整装集结,大幕徐徐拉开,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
为人民讴歌,让现实题材创作更深入更实在
十二艺节来了!这是艺术的盛会,这是人民的节日。戏曲、话剧、儿童剧、曲艺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音乐会、杂技剧等令人应接不暇。来自全国的51台优秀剧目将进行展演,共演出102场。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自2012年到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数量由7321个增长到17123个,演出场次由135万场增长到312万场;观众由8.3亿人次增长到13.8亿人次。
按中国艺术节惯例,低价惠民、预约选座等服务已全面开启。除展演和评奖外,十二艺节推出的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书法篆刻作品、摄影作品展览,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以及约60场公益演出等,向观众敞开大门。
第十六届文华奖和第十八届群星奖——两大国家级奖项评选,是艺术节的重头戏。根据章程,经初评、公示等环节,最终有38台剧目进入“文华大奖”终评。代表群众文艺最高水平的群星奖有84个作品入围决赛,覆盖全国各省份。
剧目单上,《天路》《敦煌女儿》《追梦云天》《河西村的故事》《马向阳下乡记》等剧目耳熟能详,让观众惊喜。专家指出,今年在“文华大奖”终评剧目中,现实题材剧目大幅增加,其中绝大部分创作有真实故事蓝本,且故事就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有的就是当下百姓身边的新鲜事。
积跬步,至千里。过去一年多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关于加强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工作方案》和《推进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工作机制》,带动直属文艺院团和各省(区、市)创排了59部重点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在侧重历史题材、传统经典复排的同时,文艺舞台逐步把重心向当代移、向一线基层移,植根人民群众,根扎得越深,现实主义创作的成果越繁荣丰硕。”
在守正中创新,让舞台“火”起来也“活”起来
5月的上海,迎来艺术节的同时,也迎来上海解放70周年。十二艺节开幕演出——红色题材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致敬艺术、致敬隐蔽战线英雄的代表作。
“守的是红色文化之正,创的是表现手法之新。”上海歌舞团团长、该剧制作人陈飞华说。
又比如,十二艺节参演剧目人偶剧《最后一头战象》,主创团队研发制作了高达3.8米的巨型多功能亚洲象偶,用“中国偶”讲述中国的人象友情故事,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再创新。
专家认为,目前在我国文艺创作中,单纯的守正或单纯的创新,相对比较容易,难的是守正与创新深度融合。十二艺节的参评、参演剧目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守正中如何让创新可持续?答案是要向深化改革要活力。据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介绍,近年来各地大力支持文艺工作,比如上海市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对18家市属国有院团实施“一团一策”,有的甚至是“一人一策”。在原创项目上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投入也不断加大。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家艺术基金5年累计立项资助5112个项目,资助资金总额约41.1亿元。多地已成立省级、市级艺术基金。
“在深化改革中盘活资源,院团才能有的放矢,让舞台真正‘火’起来,也‘活’起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马晨骋说。
在交流中互鉴,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强起来
5月的中国,文化盛事连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导开启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一年一度的深圳文博会展示我国文化企业发展最新成果,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旅游日纷至沓来……三年一度的中国艺术节,也站在新时代的文化潮头。
专家认为,中国艺术节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嘉年华,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积淀文化软实力的大平台。在未来,中国文艺必将为亚洲文艺、世界文艺做出更大贡献。
文明如大江大河般生生不息、奔腾入海,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在艺术家们的指尖、足尖、笔尖不断流淌,拥抱世界。
参评“文华大奖”的中央芭蕾舞团舞剧《敦煌》团队,前不久刚刚结束与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等在东京的交流活动。双方舞蹈演员即兴表演了《敦煌》《黄河大合唱》等经典片段。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中央芭蕾舞团把最高品质的作品呈现给日本观众,也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友谊带给日本观众。
十二艺节提出了“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的目标。为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专门推出“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活动,将“诗与远方”巧妙融合,这也吸引外国友人在游览上海的同时,更加关注在这座城市举办的国家级文艺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