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中国速度”推动中国白俄罗斯互利合作——中国青年的海外奋斗故事
2019/05/28 15:37  新华网  

  新华社明斯克5月28日电 通讯:“中国速度”推动中国白俄罗斯互利合作——中国青年的海外奋斗故事

  新华社记者魏忠杰李佳

  “这座中白合资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厂在短时间内完成建厂,在项目实施中我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速度’。”37岁的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海华说。

  胡海华所说的这座工厂,是中国潍柴集团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共建的合资公司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柴油发动机生产厂,位于中白工业园核心区。工厂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自去年4月动工到11月试投产,仅用不足8个月时间。这样的“中国速度”,让白俄罗斯方面赞叹不已。

  工厂快速建设的背后,是胡海华所在青年团队的奋斗故事。

  2016年9月,在中白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潍柴集团与白方签署合作生产发动机备忘录。为实施这一合作项目,胡海华按照公司安排于2017年2月到白俄罗斯洽谈合作建厂事宜。

  到白俄罗斯工作之前,胡海华已经在潍柴集团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17年9月,马兹潍柴有限公司成立。双方约定,合资公司成立后应于第二年3月动工建厂并于11月具备投产能力。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刚刚被任命为合资公司总经理的胡海华顿时倍感“压力山大”。

  “公司成立后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白俄罗斯对各方面都有详细的制度要求,公司成立后正式运营起来确实很不容易。”胡海华说,为了推动项目落实,自己带领临时团队加班加点,解决了一系列难题。一个多月后,公司完成与中白工业园管委会的谈判入驻园区,并于2018年年初完成新工厂的设计与工程招标。

  在工厂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遇到影响施工的各种不利因素,无论施工单位还是白方合作伙伴都对工厂能如期建成表示怀疑。为了加快项目实施,胡海华与承担项目施工的中国公司想方设法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胡海华说,为了在8个月时间内达到建厂投产的目标,公司的中方员工们每天都自觉加班,甚至感染了公司的白方员工一起加班加点,共同推动项目的落实。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柴油发动机生产厂如期落成。在落成仪式上,胡海华激动地说:“我们用不到8个月的时间,建成工厂并使其具备批量试生产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奇迹!”

  新工厂生产的柴油发动机,将率先安装在白俄罗斯马兹集团生产的各类汽车上,解决了这个东欧国家汽车行业长期依赖进口发动机的问题,将提高白俄罗斯生产的各类车辆的市场竞争力。正因如此,这一项目受到白俄罗斯工业部的高度评价。

  虽然经历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但能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在白俄罗斯成立合资公司并领导团队完成项目建设,以“中国速度”推动中白两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的互利合作,令胡海华非常自豪。“这是我们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