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愿把这牢底坐穿——“铁窗诗人”何敬平【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2019/05/29 16:06  光明日报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重庆5月28日电(记者周闻韬)“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写下的。这位被称为“铁窗诗人”的革命者,身陷囹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以诗明志,表达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何敬平像 新华社发

  何敬平,1918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栋青乡(今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一个贫农家庭。1935年,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重庆各界闻讯响应,正在巴县中学读书的何敬平参加了“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的活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岁的何敬平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被吸收为重庆公共汽车公司“救国会”小组成员。

  1938年春节刚过,何敬平就和一群青年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中途他因被误解滞留西安,后加入国民党部队,在政治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何敬平进一步认识到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本来面目,他愤然弃军回家,经朋友介绍进入重庆电力公司工作。

  1945年2月,重庆电力公司发生“胡世合事件”。中共南方局领导发起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带动全市的争人权、争民主的群众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由于勇于斗争、表现突出,何敬平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6年上半年,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党支部成立,何敬平任组织委员。党支部根据白区工作方针,在公司成立了公开合法的“职工福利社”,以组织、团结、发动广大职工配合当前形势,参加争取和平、反内战、反独裁和改善职工生活的斗争。

  1948年春,在即将夺得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因叛徒出卖,何敬平被捕入狱,先后被关押在石板坡第二模范监狱、渣滓洞集中营等地。在狱中,他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

  借助渣滓洞牢房外小院坝“放风”时机,何敬平与难友们相互传递着各方面情况。1948年秋,何敬平与难友们一起分析形势,共享胜利前夕的喜悦。他饱含革命激情,用几天时间,在一片小纸上写下题为《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一诗。后经同牢房的周光复、胡春圃等人更名为《把牢底坐穿》,并谱上曲子在难友中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惨无人道的渣滓洞大屠杀。何敬平奋力越狱逃跑时,被敌人枪杀在牢房中。为追求革命理想,他献出了31岁的年轻生命。

  如今,烈士故里巴南区木洞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木洞镇正在倡导“农文旅”融合发展,唱响“木洞文旅”品牌。当地还专门设置了何敬平烈士生平陈列,向四方来访者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29日03版)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