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爱国情 奋斗者】中农大扎根曲周46年 盐碱地变良田
2019/05/30 21:59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河北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自古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是出了名的“老碱窝”。46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县,立下誓言“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几十年过去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昔日的盐碱地已经变成米粮川。

  

  曲周县的麦田里,小麦这几天正在生长的关键时期。村民说,由于科学管理,现在年年都是丰收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曲周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县72万亩耕地中,28万亩是盐碱地,春天旱夏天涝。黄淮海平原的老百姓常常要靠国家救济,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30亿公斤。1973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中国农业大学6位老师来到曲周县盐碱最重的张庄村,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盐碱地治理成米粮川”。

  农大的老师们在村里安营扎寨,向村民们表示,治不好盐碱不回北京。

  

  在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里,中国农大的老师们吃糙面、树叶、棉花壳磨成的“三和面”,和老百姓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土炕睡觉。

  田间地头,看群众下水,老师们也下水,看群众光膀子,老师们也光膀子,他们和农民们一起在盐碱滩上摸爬滚打,没过多久,村子里就出现了很多“四泡老师”。

  最终,农大老师们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他们把张庄村南80亩盐碱最严重的地块开辟为试验田,第二年粮食亩产就达到230多公斤,而当时曲周县粮食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就这样,曲周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好,农民开始向国家售卖余粮。

  到1988年,曲周县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1993年,由中国农大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