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南京到处都是历史,处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南京可以怀旧的地方实在太多了。6月21日下午,被读者公认写南京最多也是最好的当代作家叶兆言,做客“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和公众一起,品读南京。交汇点公开课同期开讲。
“宽容”是南京人最可爱的地方
“文学既要有善的表达,也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给别人。”叶兆言说,“带着这样的心情谈南京的历史,南京的文化,我们就会放松许多。”
叶兆言举了一个例子。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边的桃叶渡,是一个著名景点。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自己的爱妾作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尽管歌中多次提到“江”,但自明代在秦淮河边竖了一块石碑,桃叶渡就被认定是在今天这个位置了。
“我们大家心理上认同了它就在这个地方,因为无所谓,有时候它在哪里不重要。”叶兆言举的这个例子说的是南京人的宽容,南京人对一些事情不是特别计较。“我们南京人可爱的地方是对地点、故事等可以接受它们的‘不确定’。”叶兆言说。
今天,南京的很多景点如李香君故居、台城、鸡鸣寺的胭脂井等,如果“较真”起来考究,也许并不在现在的位置。叶兆言笑言,“尽管仍需考究,朋友来了还是要带去看一看。我觉得我们南京人是很宽宏大量的,因为我们觉得文化这个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你觉着有、觉着是,它就有、就是,没有必要过于较真。”
南京人论吃“吃过最重要”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叶兆言讲的都是身边事。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包容”,他认为还表现在南京人对吃的态度上。
在南京的文化中,“‘吃没吃过’是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叶兆言说,对南京人而言,吃过没吃过远比这个东西好吃不好吃重要。有时候特别不好吃的东西也能让南京人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南京人会觉得,没有吃过的东西没有吃到是件很难过的事情。“为什么十三香龙虾会这么风行,盱眙人也承认,是南京人吃出来的。”他说,自己也有这种“毛病”,“有时候经过一个店看到好多人在那儿吃,我就觉得非吃一顿不可。”
“只是去品尝别样的风味。”叶兆言说:“这是我们南京人在某种意义上做的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现在,南京的鸭血粉丝汤非常有名气,凡是到南京来的人总想着要去吃一碗。“我小时候,其实没有什么鸭血粉丝汤,过去有鸭血汤,鸭血汤中间是鸭肠、鸭肝这些东西。现在,鸭血粉丝汤成为一道美食,也挺好。”叶兆言认为,南京人活得比较粗线条,“大家都知道,南京有一句话:多大的事儿。这话特别好,什么事情,一句话就能解决。”
南京的城门原本只有一个洞
无论虚构还是写实,在叶兆言的文学作品中,总有深刻的南京印记,他曾亲历过的南京旧貌,都在他的笔触中鲜活地呈现。
叶兆言说自己闲来喜欢翻翻旧时的照片,时常将照片中的影像探究一番,因此自己比其他南京人能讲一些。
历史上南京城是个什么形态?“现在回想起来只能是通过文献,通过历史去看。”叶兆言介绍,“六朝时期,南京的城墙并不是砖筑的。最早南京城的城市概念也并不强烈。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南京这个城,是自明朝以后才有的一个很特殊的南京城的概念。”他进一步说,“我们知道南京有一个挹江门,其实当年朱元璋把城北围起来的时候这个区域内只有一个仪凤门。”
对于城门的解读,叶兆言是带有强烈南京情感的。
“我们看见的南京城门有三个洞和一个洞的,只要是三个洞的城门,可以告诉大家,它都并不古老。”叶兆言介绍,“城门的目的就是为了安全、为了防御,有这样一个洞就可以了,挹江门当年凿开时只有一个门洞,中华门东门、西门,仪凤门都是后来新建的,开三个门洞是为了交通。”南京城的发展与变化从这一个洞和三个洞中可以窥见一斑。
在叶兆言眼中,南京就像一个老朋友,太熟悉了。最近两年,他刚写完了一本20多万字的《南京传》,为什么写,叶兆言说,《南京传》不仅仅是写南京的历史,“我是要通过南京的平台讲中国的历史。”
【新闻链接】
“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由南京铁心桥街道、江苏交汇点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文化新闻部、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等单位共同举办。自2017年开始,这一活动邀请了省内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并通过交汇点新闻直播与公众“亲密接触”。今年,“文化名家进铁心”活动每月邀请省市知名文化名家,围绕文学艺术、历史人文、心理社会等文化主题,举办文化沙龙活动等。
交汇点记者胡安静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