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西延铁路坡底村:从传承到创新
2019/06/22 18:18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渭南6月22日讯(记者 邓浩)全长332.072公里的西延铁路,南起陇海线新丰车站,北至神延线延安车站,途经11区(县),历经24年的建设周期,于1997年8月全线修通并交付运营。早在1972年底,西延铁路就开工修建。按照当时的安排,西延线分为两段建设,而坡底村就位于这两段建设的交汇点。

  坡底村是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沟里的一个小山村。坡底村车站建于1974年。从那时起,这里就工作和生活着一大批铁路人。当时,他们隶属于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为了解除沿线人员的后顾之忧,单位在坡底成立了子弟学校以及商品供应站。这也让本是一个小山村的坡底,成为那一时期铁路人的根据地。

  

  6月20日,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院内,职工在进行锯轨作业演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的坡底,驻扎着的是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和坡底村线路车间的职工队伍。这里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却留下了满满的回忆。在重点维修车间院内,陈旧的油毛毡房和陈列室内摆放的老物件,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陈列室摆放着当年铁路人用过的老物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时代在进步,铁路在变革。在传承历史的同时,铁路人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谈到重点维修车间的变化,车间主任陈玉难掩内心激动:“现在,车间有5台大型机械捣固车,常年辗转在甘钟线、包西线施工作业,每小时可以捣固1.5公里线路。这样的效率,过去想都不敢想。”

  

  大机深度传感器测试台是“陈玉创新工作室”的成果之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陈玉也是延安工务段“陈玉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该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4月。在陈玉的带领下,工作室通过集中电工、钳工、车工等10多名骨干人才,锻造出一支在安全管理、技术改革、培训教育等方面突出的专业团队,成为职工成才的“大课堂”、群众技术创新的“孵化器”、革新成果转化的“中转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完成创新成果24件,包括科技研发项目7件、自主研发项目11件、修旧利废项目6件。其中,变截面异形夹板装置、安全智能铁鞋柜、自滤式抽油装置、捣固车夹钳故障引开器、捣固车导向柱锁具、轴承拆卸专用拉马、传感器测试台、特制呆扳手等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良好效应,不仅解决了诸多难点问题,也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

  

  坡底村线路车间后院的果树园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邓浩/摄)

  而在坡底村线路车间后院,一副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曾经荒废多年的闲置地,在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以铁路文化长廊为主题的文化园区、以果园果树和鱼塘为主题的果树园区、以蔬菜种植为主题的蔬菜园区。花果飘香,荷花满池,职工们既能饱口福,也让身心得到放松。绿色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彰显。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今天的坡底村,中国铁路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奋斗着,也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当代史。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