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记者手记: 泸定桥断想
2019/07/31 12:27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7月30日电 题:记者手记: 泸定桥断想

  新华社记者 丁玫

  

  这是7月26日拍摄的泸定桥。新华社记者吴壮摄

  终于,我们站在了泸定桥上。

  桥体在不规则晃动,荡秋千似的,脚下水流激荡,桥板稀疏,似乎每一步都有踏空的危险。此刻,真切感知何谓“大渡桥横铁索寒”!

  84年前,绝境中的红军,面对滔滔大渡河,面对河岸顽抗之敌,选出22名勇士担当飞夺泸定桥的先锋。勇士来自英名赫赫的红四团,都是自愿报名。

  这是信仰的对决,这是意志的拼杀。

  泸定桥只有短短100米,在万里征途中,似乎可以忽略。然而,那一刻,中国革命的成败系于这100米,系于22名红军战士的勇气和信念。

  桥板被敌人抽走,剩下的铁索是滚烫的,守桥的敌军气急之下在桥头疯狂纵火,是勇士们用血肉之躯,冲过铁与火的封锁,突破枪林弹雨,以超越生命极限的壮举,打开了通往胜利之路。

  血路杀开,他们身后,千军万马走过了泸定桥。

  下达战斗命令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也从这座铁索桥走过,进入泸定城。

  1年之后,在延安,毛泽东对斯诺说: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间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

  毛泽东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寒”字,既是对严峻战事的真实描述,也是对红军付出牺牲的彻骨痛惜。

  在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展线结束的地方,写着巨大的“传奇”二字。

  记者从东桥头出发,踏出了走过泸定桥的第一步。大约走到10米处,晃动加剧,大家抓住各自背包带,互相搀扶着……终于,走到了西桥头。

  就这样,记者亲身感受着这个伟大传奇的温度和分量,感受着历史的脉搏。过桥时攥在手里的手机,始终没有勇气、没有可能举起来……

  回到东桥头,暮色降临,霓虹闪烁,广场上藏族音乐响起,市民们围成大圈跳起锅庄。

  记者拍下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有朋友留言: 当年勇士们的梦想,就是为了今天的盛景吧。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