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时代·边疆行】“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2019/08/31 15:48  光明网  

  巴龙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东部,平均海拔3682米。这里居住着的76户234人,大多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

  60多岁的益西和卓嘎就生活在巴龙村。两层藏式风格的楼房;屋前空置的小院,可以种些花花草草;屋后是两层草棚,晾晒着喂牛用的干草。这就是老两口的家,温馨惬意。“2008年,安居工程建设,国家给我们补贴2.7万元建了现在的房子;2017年,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推进,帮助我们装修了房子。现在的家更好看了。”卓嘎高兴地说。

  

  益西和卓嘎的家 光明网记者王营摄

  益西和卓嘎刚结婚那会儿,家里耕地很少,也没有牲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时常连肚子也填不饱。1985年,在党中央的关心帮助下,这个村里的人都分到了牛、土地等生产资料。“因为只有我和女儿的户口在村里,按照人口算,我们家仅仅分到了9头牦牛。”虽然只有9头牦牛,益西和卓嘎心里已十分感激,“有了牛就会有好日子的,好好养牛,不能再伸手向国家要其他东西了。”有了牛,卓嘎比以前更勤快了。即使是在山上放牧,他们也要按照一定比列分配好饲料,每五天就要带上100斤的干草和糌粑上山去喂牛。

  “这几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益西介绍说,村里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养牛的科普知识培训班,帮助当地百姓提高养牛的技能。每年春夏秋时节,当地还会组织兽医给村里的牛注射三次疫苗,确保养牛的各项措施达到标准。

  勤劳致富。挤出的牛奶、制作的奶渣、炼制的酥油以及出生的小牛,这些都可以卖出去赚钱。从开始国家发的9头牦牛,发展到25头,再到现在的56头,益西和卓嘎家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保障,也慢慢有了积蓄。据益西介绍说,去年一年他们家的收入大致在10万元左右。

  

  益西(右)和卓嘎(左) 光明网记者王营摄

  益西和卓嘎家的发展变化,也正是巴龙村以及林芝的发展变化。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巴龙村村民的主要现金收入除了畜牧业以外,还有挖虫草、政策性补贴等等。2018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19.86万元,人均纯收入16367.9元,人均现金收入11130.2元,村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以前没有房子住,现在每家的房子都很漂亮;以前吃水都要去很远的地方用桶接,再挑回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还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卓嘎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益西和卓嘎的外孙和外孙女已在县城上初高中。每当假期孩子回家,卓嘎总会语重心长地与孩子们说:“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党给的,不能忘记。要知党恩,好好学习。”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