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来一个,就要消灭一个”——田瑛99岁
【人物简介】
田瑛,女,1921年5月出生,陕西省绥德县人。1937年5月参加红军,1941年7月入党。1938年在绥德县浑车青干校学习,1939年任绥德县妇女主任,同年调任八路军359旅供给部,1943年调南泥湾供给部,连续三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45年在西北军区第一速成中学学习,1954年在西北军区第三疗养院任保管员,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独立自由奖章。1987年8月离休,现居江西吉安。
“90后”老红军田瑛:
永远唱不完的歌
她一开口,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我的面前是此行采访唯一的一位“90后”——99岁的老红军田瑛。
我们到来之前,她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刚见到我们时,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可听到我说我们是中国军网的记者,从北京来看她时,她的眼神里便写满了亲切与激动:“太好了!我又见到我的亲人了!”
这句话,她反反复复说了好多遍。在她的心中,不管穿不穿军装,只要说自己和军队有关,她便认定那是亲人。
田奶奶拉着我的手,满眼慈祥地看着我。她已经不太记得她年轻时的经历,但是对于自己部队的番号却回答得十分响亮:“我是八路军359旅的!”
这是我见到的第3位359旅的老人,张富清、杜宏鉴,他们也都是这个响当当的王牌旅的。
“打仗的时候那么年轻,害不害怕呀?”我探身到她的耳边,大声地问。
“不害怕,根本顾不上害怕。来了敌人……就打他们,来一个打一个……他们谁都回不去!”田奶奶兴奋地说,还拉着我的手比划了起来。
△田瑛说,打仗就是这样,敌人来一个消灭一个。夏一军 摄
他的儿子问她要不要唱首歌,田奶奶没有回答,直接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田瑛的儿子问她要不要唱首歌,她没有回答,直接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旋律,我在很多场合都曾听到过这首歌:阅兵场上,千人合唱团满怀豪情地演唱;基层部队里,年轻官兵们斗志昂扬地演唱;张富清和杜宏鉴家中,两位老人用颤抖的声音演唱……我以为,田奶奶也会像张爷爷、杜爷爷一样,只唱前面的一小部分。没想到,她可以从头唱到尾!每一句歌词都记得那么清楚,每一个字都吐得那么清晰。
唱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马上又来一首《我是一个兵》。我含着眼泪听她唱着一首又一首红色歌曲,每一曲唱完我都很用力地为她鼓掌。
她的状态,实在令我震撼。
好像是开了一场演唱会,田奶奶越唱越兴奋,唱歌时眼神无比坚定。我在想,她年轻时,是不是也像现在一样?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岁月带走了她青春的容颜,抹去了她部分珍贵的记忆,可是岁月永远没有办法战胜她的眼神,她的意志,还有深深印刻在她脑海里的、那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田老思维敏捷,喜爱音乐,时常唱革命歌曲给孩子们听。夏一军 摄
这样的“演唱会”并不是有客人到访时的一时兴起,而是这个家庭每天的日常。田奶奶的子女都是她“演唱会”的忠实听众,无论她何时唱起来,他们都会认真倾听。
歌,永远都是这几首歌。唱歌的人,是自己的妈妈,也是几十年始终跳动的青春的初心。
田奶奶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前两个月参了军,两年后,成为陕西绥德县的妇女主任。也是在那一年,田奶奶调入了令她铭记一生的部队359旅。
△采访时,田老回忆说,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党政府对八路军即停发供给。在八路军359旅供给被服厂,他们缝衣纺线支援前线。夏一军 摄
在儿女印象里,田奶奶念叨的最多的就是“在南泥湾纺线线”,时常想念的是“年轻时,扯下被面儿系在腰上”,和着音乐就能扭上一段火热的大秧歌。那时的她一定活泼开朗,招人喜欢。不然,王震将军怎么会亲自做媒,把她介绍给自己的部下呢?
△田瑛与丈夫欧阳建的合影,当年,王震将军是他们的媒人。
通过他们的描述,我在想那是一段怎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的爱情和生活是不是也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我相信,他们的故事比电视剧里的还要精彩。
艰苦朴素,是他们那一代人共有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共有的性格特征。看见儿女们穿着鲜艳,她总要唠叨几句,叫他们“不要穿得这么花哨”;孙子穿着破洞牛仔裤回来,她觉得“这样出门太丢人”,执意要孩子脱下来她给补补。
田奶奶是陕西人,上世纪六十年代跟着丈夫举家搬到了江西。多年过去,她的乡音一点没变,那语调里带出的陕北口音,听得依旧真切。
△田瑛有8个孩子,其中有2对双胞胎,现最小的双胞胎儿子一人一天,轮流照顾她。夏一军 摄
我想,这是一种打在她身上的烙印,也是一种乡愁。
田奶奶曾在家人的陪伴下回到延安,当时的照片挂在墙上。相框里,站在宝塔山下的她幸福地微笑着。是啊,那里是她出生长大的地方。不仅如此,她在那里度过了她充满激情的少女时代,在那里从事了让她骄傲一生的事业,在那里遇见了她托付一生的伴侣,在那里有她永远唱不完的歌、扭不尽的秧歌、做不完的梦。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摄影:特约记者 夏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