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2019/12/15 15:06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美70年身边的变画】

  本期主题:衣

  创作院校:中国美术学院

  绘画、撰文:杨毅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服装风格经历了从单一到丰富、从严肃到活泼的过程,表现出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以图像和实物的方式记录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通过资料的整理,我发现很难仅仅用一个画面来诠释服装变化。于是我想通过绘画创作中的格状构图,也就是类似漫画画格的方式来表现。画面主要是把各个时期的缩影用片段式的语言表达出来,服装、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整体的色彩等元素,构成了一个个不同时期的氛围。

  

  20世纪50年代,我们这个年轻的国家正在起步,当时流行苏式服装,以蓝、黑、灰为主,款式也很简单。这幅画中主要突出的是质朴的整体氛围。那时的穿衣以简单实用为主,衣着风格流露出亲切、自然的气息。

  

  20世纪60年代,“绿色军装”“劳动服”是流行的样式。当年人们穿衣都很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我外婆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母亲说,当年衣服都是姐姐穿过妹妹穿,之后再给弟弟穿。

  

  20世纪70年代,流行中山装,时兴“制服热”,那个时候上档次的好衣服是呢子大衣、毛料外套。人们都穿得很像,没有奇装异服,服装很少有显示个人魅力的功能。女孩子们都很羞涩,穿裙子是需要鼓起勇气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时尚和流行元素进入大众生活,从街角流行的红裙子,到伴随着霹雳舞红极一时的牛仔裤、喇叭裤、蝙蝠衫,人们纷纷脱下灰暗色系。我是“80后”,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看着并排骑行的母亲,她脖颈上总是围着红色的围巾,那围巾随风温柔地飞舞。

  

  20世纪90年代,服装服饰更加丰富,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也更加宽容。多变、时尚、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母亲的衣服都是大垫肩的样式,现在这种服装款式也成为了经典。

  

  进入21世纪,服装样式更加多元,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开始登上国际舞台。服装样式的更换周期越来越快,网购日渐普及,鼠标轻点,即可购买全世界的服饰。服装从耐用品成为了快消品,穿衣不再单纯是为了避寒保暖,更是自身气质、品位和生活态度的表现。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11版)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