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这三个问题答得漂亮
2019/12/27 15:17  经济日报  

  “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2月23日,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从数量上看,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规模相当于冰岛全国总人口的5倍多;

  从时间上看,用了4年时间。

  从安置方式看,贵州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

  这么短时间,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搬迁,老乡们满意吗?他们住上了什么样的房子?对搬迁后的生活是否适应?搬迁后靠什么来维持生计?

  老乡们的新家长啥样?

  “现在摸黑也要回来,不习惯在上面了”,

  今年53岁的文安毕

  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现在居住的房子。

  文安毕在2017年

  从贵州极度贫困的晴隆县三宝乡,

  搬到了县城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

  

  贵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

  按照人均20平的安置面积标准,

  文安毕家分到了总面积100平左右、

  四室两卫一厨一厅的两层房子。

  “现在住得好,日子不错!”

  文安毕笑得合不拢嘴,

  儿子是音乐教师,

  他和老伴也还在工作,

  一家人一个月下来收入近8000元。

  

  文安毕家门口。

  文安毕家里特别热闹,

  因为他26岁的儿子文定兵

  正张罗娶新媳妇,

  左邻右舍都来帮忙。

  

  12月23日,文定兵与新婚妻子在新家门口。

  除了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记者还走访了贵州黔西南州的多个移民安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老乡们的新家↓↓

  没WIFI?

  不舍得点开视频?

  没关系,往下看

  走访多个安置点后,

  记者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设施齐全!

  

  公园

  

  健身步道

  

  

  休闲广场

  

  小学

  

  卫生室

  

  超市、农贸市场

  ……

  一应俱全!

  方便,

  是记者在各个安置点听到最多的一个词!

  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

  不存在的!

  以前,孩子们上学单程要走1小时山路,

  现在几分钟就到校了。

  据晴隆县第六小学校长田超讲,

  搬迁以后,县教育局遴选49名在编优秀教师来任教,

  师资力量有了质的飞跃,

  完全可满足县城安置区的新市民子女就近入学。

  在搬迁过程中,贵州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个方面,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

  老乡们对搬迁后的生活适应吗?

  刚开始各种不适应!

  离开土地,不适应!

  新家的锁以前没用过,打不开!

  垃圾为什么要扔进垃圾桶里?

  ……

  记者也理解,

  换了新环境,出现不适应很正常。

  不过没关系,

  咱们提供“保姆式服务”

  想种地?

  贵州铜仁思南县塘头安置点,

  每户给你一分地。

  打不开门,反锁门外?

  没关系,随叫随到!

  安龙县蘑菇小镇A区65岁的潘应翠老人,

  前不久,晚上出门扔垃圾,被反锁在屋外,

  已睡的联络员余登锋接到消息,

  

  贵州安龙蘑菇小镇联络员余登锋手机上安装的安龙县新市民智慧服务平台上显示的信息。

  立马穿上衣服,

  跑步赶到老人家帮老人开门。

  生活习惯改不了?

  随手丢垃圾,

  乱吐,乱倒,

  咱们有楼长、网格长,

  有红黑榜,有惩戒,有奖励,

  帮你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摒弃陈规陋习!

  舍不了乡村记忆,依恋民族文化?

  充分尊重!

  阿妹戚托小镇的房屋,

  保留苗族和彝族的文化习俗,

  将彝族的“虎图腾”和苗族的“牛图腾”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安龙蘑菇小镇修建了民族文化馆,

  

  陈列着犁头、背篓、

  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物件,

  把搬迁群众对家乡的记忆一起搬进了新社区。

  “乡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聊起现在的条件,

  阿妹戚托小镇上

  72岁的杨炳芬老人连连伸出大拇指,

  夸好!

  大家看到这,是不是会说,

  硬件设施可以,软件配套也不错,

  可是若老乡们“手中没粮,心中也会慌”啊!

  别着急,继续看!

  靠什么来养家糊口奔小康?

  搬得出,还须稳得住。

  为了让搬迁群众留住心、扎下根,

  贵州省可谓想尽了办法,

  各种“花式扶贫”。

  “楼上楼下模式”

  ↑

  这是记者给取的名字,

  为什么这么叫,一起来看看!

  在安龙蘑菇小镇、普安茶源小镇,

  居民楼下就是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

  

  在普安县茶源街道才华扶贫车间,

  

  工人们正在加工包包,

  这批产品订单来自美国。

  

  “虽然没有外出打工赚得多,但心里踏实 ”

  正在给包包打标签的梁芬说,

  因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

  她从广州东莞回到家乡,

  如今,楼上照顾老人,楼下车间工作,

  由于是新手,目前一个月能拿到1800。

  贵州普安茶源小镇上

  共有5个这样的扶贫车间,

  已解决就业1466人。

  “楼上带孩子,楼下挣票子,居家过日子”

  是这些搬迁群众的新生活写照。

  怎么样?

  有没有很羡慕?

  门口吃上旅游饭模式

  这个工作不复杂,

  每天晚上8点到9点,

  拉起游客跳一个小时舞就行了,

  45岁的阿妹戚托群众杨芬芳说。

  呐,就这样的↓记者已去现场帮你们看了

  

  2019年7月,

  阿妹戚托小镇获批成为国家级3A级景区,

  许多搬迁群众在这里开启社会新角色

  ——景区服务者。

  22岁的杨霞栅,

  是“阿妹戚托民族艺术团”成员,

  “我喜欢跳舞,就在艺术团学习,

  学了又能教乡亲们跳火把舞,

  自己获得3900元/月工资的同时,

  让乡亲们也能多一份收入。”

  产业发展带动模式

  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

  依靠当地头号产业,

  让农户加入产业链条,

  来获得收益。

  

  举个栗子吧,

  张平原,25岁,

  贵州安龙县蘑菇小镇上的新市民。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

  他选择返乡创业;

  成立菌菇合作社,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

  如今,张平原已是:

  住新家、迎新人、添新人!

  三个问题回答完了

  答得漂不漂亮,

  你们心中自然有数了吧!

  最后,

  看看这些故事吧。

  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扶贫干部刘金松讲,

  在搬迁动员时,吃“闭门羹”、被谩骂是常有的事。

  然而,刘金松仍然不厌其烦地上门,

  帮群众打消顾虑,转变观念,

  两年多来,

  他同近二十个贫困农户结上了“亲”,

  让群众们搬进了新家

  ……

  听听他们的心声↓

  贵州兴义扶贫干部王斌,

  曾在乡镇工作10年,很少回家;

  贵州普安县江西坡联盟村扶贫干部周陈杰,由于无法经常陪伴女儿,

  提起女儿,就哭了起来

  ……

  舍小家为大家,

  在贵州,

  这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来源: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ID:jjrbwx)

  记者:徐晓燕 黄俊毅 王新伟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