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六度看安徽”之五 安徽纬度
2019/12/27 20:00  人民网-安徽频道  

  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一次演讲中说,兰州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合肥是中国的人口中心。

  合肥,安徽省省会,其所在的北纬31°,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被称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半径范围,覆盖了近5亿人口和12万亿元的市场。

  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中,合肥异军突起,不但被确定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在不断夯实。

  合肥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安徽厚积薄发的加速崛起。

  

  安徽区位优势提升,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日渐忙碌 合肥新桥机场供图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沿江近海、居中靠东,长江、淮河穿境而过,而两河之间,镶嵌着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

  地理上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让安徽拥有复杂的地貌,以及灿烂的历史文化。

  北部所属的黄淮平原,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秦岭淮河划出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蚌埠,至今仍保存大禹会盟的遗址;长江沿线的凌家滩遗址,或将把中华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皖南山水钟灵毓秀,孕育出广博深邃的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不论是从地理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安徽在全国始终地位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为国家快速崛起、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如今,伴随工业化、信息化大潮,地处中东部之间枢纽位置的安徽,更是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叠加区域。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安徽等中部六省发展谋篇布局。2019年5月21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安徽进入高铁时代,皖北更快融入长三角 王锐/摄

  中部崛起,对安徽意义重大。十多年来,江淮大地逐渐拥有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密集的生产要素,丰富的人力和科教资源,齐全的产业门类,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并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围绕长江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安徽东向步伐逐渐加快。

  长江东去,浩浩汤汤,流经安徽八百里,亦称皖江,承东启西。在我国产业转移大潮中,安徽位居前沿,皖江位居前沿。

  中部崛起战略部署,将“皖江城市带”定为重点发展区域。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迄今仍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安徽发展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今年“双11”,快递费涨价的消息甚嚣尘上,但身处“江浙沪皖包邮区”,安徽网友表示完全不担心。包邮区的出现和流行,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合肥-芜湖“港航巴士”首航,进一步连接长江经济带 张俊/摄

  2014年,安徽首次被明确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合肥与杭州、南京并列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两年后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推进合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2018年11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规划范围。随后的10月15日,包括皖北在内,安徽16个地市全部加入长三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三个历史性变革。

  如今,随着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诸多国家战略的优势叠加,江淮大地的未来,令人充满无限期待。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