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到底什么样的人爱吃野生动物?
2020/01/30 23:10  中国环境新闻  

  不断变化的数字、态势严峻的新冠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切断疫情病毒源头,人们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到野生动物身上。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与2017年发现的一种蝙蝠上的病毒同源,并可能通过中间贮主传染给人。中间贮主还待寻找确定,但从目前看可能还是某类野生动物。

  不管最后找到的野生动物是哪一个,错都不在野生动物本身,而在于吃它们的人。

  图源:知乎(@汤圆儿)

  那些餐桌上的“野味”,不管是野兔、刺猬、浣熊,还是野猪、穿山甲、果子狸、蝙蝠,都可能携带着致命病毒。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群人,对食用野生动物趋之若鹜,对吃“野味”带来的快感无法抵抗。

  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的动机,首先离不开一个“炫”字。有钱的人要炫耀钱,有权的人要炫耀权,而那些没权没钱的人,也想要炫耀一下自己能够打破规则。

  知乎一位网友(ID:老蛮腰)讲到他有一次上出租车想要扣上安全带,司机却告诉他没关系,不用扣。明明是为了安全,也是合法合规的事,为什么司机会这样说?“因为他想告诉你,他可以给你一项打破规则的特权”。

  越是不被允许,同时也未必好吃的野生动物,越是有人偏偏要吃,“因为那代表了他们可以打破规则,表示他们拥有特权。”

  一些人骨子里认同权力,尽管自己没有拥有真正的权力,但也想要通过在一些方面突破规则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有人说这种炫耀就跟“故宫飙车”似的,这类人吃之前还一定要拍照发个朋友圈,显示出一种我能你不能的“骄傲”。

  不吹不黑,要说是谁喜欢吃野生动物,中年男士是首选的“怀疑对象”。有人把这个群体定位得更加确切,即四十岁以上的男性是吃“野味”的主体人群。

  这群人迷信食补,相信野生的更有营养,对“补肾壮阳”四个字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认真地相信来上一道野生的刺猬、穿山甲或者蛇,彰显财力,可在招待重要人士时显得“很有面子”,也可以让自己“充满男子气概”。

  其实野生动物所含的营养价值和家禽没有任何区别。就拿穿山甲来说,它的营养价值甚至还比不上人们的指甲。食用野生动物既不能延年益寿,也不能青春永驻,根本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致病”。

  不可否认,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里有文化和传统的成分在。过去的“中医传统”,也讲究用穿山甲片、熊胆、麝香、牛黄、犀牛角等入药,但这只适用在没有找到人工替代品之前,且不能针对濒危动物。现在不管是人工麝香、工程牛黄,还是人工熊胆粉,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功效也跟野生的不相上下。

  我们的饮食文化追溯到清朝,野味的食用风气也曾兴盛。至今流传的“水陆八珍”,就是在乾隆朝成型,其中不乏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必须要依靠打猎才能果腹的阶段。但现在已不是清朝,也不是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可就是有人不好好享受人类文明的进化,非要退回野蛮,反其道而行之。

  就现在网络舆情来看,那些食用野生动物的人早就是臭名昭著了,网友更是几乎从年前骂到了年后。

  1月30日下午,#这两天我最想不通的事#成为微博热搜话题,话题内的热门微博中,网友吐槽爱吃“野味”的人。

  坏就坏在一张嘴上

  与野生动物畸形接触

  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希望这样的一群人

  别再让大家都陪着他遭殃

  针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以及相关立法,你也可以发表意见和态度!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中国环境报社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问卷调查《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立法意愿的调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一起行动!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综合

  编辑:米西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