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一位“洋志愿者”眼中的社区防疫
2020/04/18 17:22  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4月17日电(记者王井怀 宋瑞)志愿者是疫情防控一线的一道风景,其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58岁的纳米便是其中一位。

  疫情发生后,加拿大人纳米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每天站岗、测体温、检查出入证,便主动戴上红袖箍,投身抗疫一线。

  定居中国10多年的纳米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泰达国际学校的一名足球教练,妻子在当地一所国际学校当老师,两个孩子随他们一同住在泰达街。

  3月8日,外籍志愿者纳米为进入天津芳林社区滨海新城小区的车辆驾驶员和乘车人员测体温。新华社发

  春节期间纳米一家人去东南亚旅行时,中国国内疫情情况日益严峻,返程机票很难买,远在加拿大的哥哥劝纳米回加拿大。“我的家在中国,我更喜欢生活在那里。”纳米费了些周折,终于如愿返回中国。

  回到社区后,纳米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申报行程,一家人居家隔离了14天。此后,纳米出门会主动扫健康码。“如果发烧了,防疫人员可以查我的手机,知道去了哪些地方,这对防控疫情非常必要。”纳米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看手机上的二维码。

  “我在中国生活了多年,了解中国的文化习惯。”纳米严肃地说,“尊重这个国家,就要尊重这里的防疫规定。而且,事实证明这些防疫措施十分有效。”

  正是在这段时间,纳米了解到基层防疫人员的辛苦,他决定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当地防疫志愿者队伍的发起人赵明介绍说,泰达街有300多名外籍人士,志愿者与他们交流时容易有语言、文化障碍。“有了纳米,就方便多了。”

  3月8日,天津芳林社区滨海新城小区居民向外籍志愿者纳米(左)出示“健康码”。新华社发

  从3月7日起,纳米在居住的芳林社区滨海新城小区正式上岗。每天值班一个多小时,为进出小区的人测量体温、检查出入证,一个多月来几乎没有中断。

  外国面孔吸引了更多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活动。截至目前,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有51人,累计执勤60天,230余班次。

  “为什么要当志愿者,你不怕接触到病毒?”不少外国朋友对此不理解。

  纳米回答:“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防控疫情的重要。”

  “西方有句谚语: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当你到了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做事),中国也说‘入乡随俗’。”纳米直率地说,外国人需要遵守这里的规定。

  “其实,我的工作微不足道,但通过媒体唤起更多外国人与中国人齐心协力抗疫,就是值得的。”纳米这样看待防疫志愿者的价值,“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疫情结束。”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