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没有难卖的农产品
2020/04/21 16:26  经济日报  

  在一群人的围拢下,一名拄着双拐的女孩拿着一个手工制作的发卡戴在头上。她的周围摆满精致细巧、形式各样的手工编制品,首饰筐、抱枕、书包、披肩……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这个女孩叫王妙,是河南省鹿邑县邱集乡东大王村人,自幼患病。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祖传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型手工展奖项。她还创建了手工编织团队,免费教身边姐妹学习编织。

  王妙有个心愿,就是让手工技艺精品走进百姓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手工编织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但是传统的赶集、偶然的订单、身边人的口碑宣传等几种销售路径与自己的理想相距甚远。

  “如何把农特产品推广出去,发展电子商务是当下所需。要让优质农特产品直面市场,推动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发展。”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说。

  2015年起,鹿邑县对农特产品的电商销售给予大力扶持,着力促进农特产品“上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邱集乡夏庄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努力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资金的优先支持方向,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互联网+一红二绿三产业”:一红即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农村发展力量;二绿即发展目标,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三产业即产业支撑。

  由此,仅2018年,夏庄村就通过“互联网+”手段先后销售粉皮1.3万斤、楸树7000棵、娃娃菜12万斤、辣椒2000斤、柴鸡蛋1万枚、柴鸡150只,销售收入达60万元。2019年,该村联合鹿邑县农产品上行公司,整合多家电商平台,短短20多天就售卖鹿邑“突围”水蜜桃10余万斤,销售收入60多万元。通过电商,王妙的手工制品也在互联网上畅销。

  鹿邑县农产品上行公司负责人王彤说:“从线下到线上,解决了大部分农特产品滞销问题,拓宽了销售渠道。另外,我们注册了自己的电商品牌‘邑只鹿’,建立了全国南北货通团队,推动‘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发展,努力让农民没有难卖的农产品。”

  目前,鹿邑县大量农特产品如蒲公英茶、辛集麻花、观堂麻片等也都纷纷突破传统销售方式,进入线上走单,销售量大增,实现了农民在家里创业增收。

  与此同时,农特产品上网销售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新客户的发展量较小、发展速度受限、发展领域拓展慢等。

  为此,鹿邑县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开设电商培训班,充分发挥党团机关、驻村干部、电商企业、农户代表、高校创业专家等力量,共同发力,构建数字农业共同体,助力鹿邑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鹿邑县县长李刚说:“通过电商平台,把更多的优质农特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创建和推广具有区域地标性、原产地品牌产品,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和销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