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江西共青城:“小干菜”成就脱贫致富“大产业”
2020/04/21 16:30  人民日报客户端  

  走进江西共青城金湖乡和平村,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将收割好的新鲜芥菜摆放晾干,忙着制作梅干菜。“今年芥菜产量大约有60000斤,能制作成梅干菜6000斤。”村民告诉记者。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和平村是浙江移民村,一直以来都有种植芥菜的传统,在腌制梅干菜方面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前,这里的村民把种植的芥菜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加工成美味可口的梅干菜,通过传统菜商上门收货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样的销售方式单一、分散,很难形成规模和打响品牌。为了让梅干菜成为村里的特色品牌,和平村对接帮扶单位共青城市商务局积极引导村里以“梅干菜”为切入点,发展该村自己的产业,实现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造血式”扶贫。

  为了将梅干菜产业做大,共青城市商务局驻和平村的扶贫工作组采取入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咨询、集体研讨等形式,明确了和平村产业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以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乡贤代表自愿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注册并成立了“寨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了属于和平村的梅干菜品牌——“老淦家”梅干菜。同时积极筹划组建扶贫车间,购置切割、腌制、蒸煮等方面的设备,以提高村民制作梅干菜的效率。目前,“老淦家”梅干菜已成为机关单位、学校食堂餐桌上的菜肴,还有专门的连锁餐馆长期大量收购,为梅干菜的销路开拓了固定渠道。

  去年,和平村仅梅干菜收入达到5万余元,直接带动30余户农户参与,受益村民100多人,贫困户就有16人,让贫困户和村民获得了真正的实惠,尝到了甜头。今年,和平村的梅干菜在扩大产量的同时,积极拓宽销售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让“老淦家”梅干菜销往全国。同时,通过梅干菜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就业,不断提升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用“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