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海外网评:“天问”来了!疫情挡不住中国航天豪情
2020/04/25 15:54  海外网  

  测试中的中国火星着陆器(图源:央视新闻

  4月24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据了解,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择机实施,这意味着中国的首次火星之旅将越来越近。

  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无限好奇,激发着世界各国探索火星的雄心壮志。当前,火星探测是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一。2020年恰逢火星探测窗口期,美国、欧盟、印度、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宣布本年度开展火星探测。中国火星探测项目从2016年正式立项到火星探测器的问世,期间只用了3年多时间。中国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与欧洲之后,又一个具备独立完成研制火星探测器能力的国家。

  火星探测有多难?有人这样比喻,让探测器在火星精准着陆,相当于从巴黎击出一只高尔夫球,落在东京的一个洞里。截至目前,全球火星探测成功率还不足50%,火星因此有“航天器坟场”之称。然而,“天问一号”计划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要知道,此前只有美国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同时完成“绕”和“落”;欧洲曾两次尝试“绕”和“落”,但都以失败告终。彭博社刊文称,中国的火星探索计划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如果中国获得成功,毫无疑问会让中国航天计划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天问”探测火星难于“九天揽月”。中国之所以有底气争取一次完成前所未有的火星探测挑战,来自于几代中国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从50年前太空传来那曲熟悉的“东方红”开始,“神舟”载人、“天宫”展翅、“嫦娥”奔月等一次次振奋人心的成就,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胖五”火箭整装待发,嫦娥二号拓展任务已经实现了超过1亿公里的测控,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也让中国在着陆、巡视技术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中国用一次次壮举,为开展火星探测打下坚实基础,拓展着人类的太空认知,提升着人类的太空探索能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要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攀航天科技高峰。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疫情挡不住航天豪情”。(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