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15日,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揭晓,泰州市海陵区榜上有名,再添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喜人的成绩背后,是海陵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
一组数据,见证了生态海陵建设的历程和奋斗:2018年,海陵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2天,优良率70.8%,同比上升2.6%,PM2.5年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自然生态画卷在海陵徐徐展开。
海陵区在全省率先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在敏感河道和镇街园区交界断面建设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30个视频监控点,通过在线监测河道水质,实现“人工治水”向“智慧治水”转变,并在全省率先将污染物总量挂钩统筹资金落实到镇街园区,全区5个省考及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稳定达100%。项目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被省生态环境厅明文推广。
为深入落实生态环境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合作框架协议》,该区通过“策动资源整合、创新平台建设、发动社会共治、打造海陵模板”来实现“清”水、“净”水,建成“一网、一台、一径、一队”环境监管体系。一网,即水陆空接力感知网,让防治视角从水面延伸至岸上和空中。一台,即智慧治理工作平台,让防治从“事后打击”转变为“事前预警”。一径,即综治消息通联路径,让防治力量从单一的生态环境部门变为多家联动、全社会协同。一队,即水污染联合行动队,环保、公安、水利等多部门联动参与环境监管。
中丹首个污染治理合作项目落户海陵, 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治土”提供了宝贵经验。该区多次邀请省生态环境厅领导和丹麦方专家到现场勘查和选点,最终确定将原泰州化肥厂和原双羊精密有限公司遗留地块作为工程实施对象。丹麦首都大区土壤污染管理中心主管Gitte Larsen女士、CLEAN组织执行代表Morten先生率领丹麦代表团到现场踏勘,制定中丹合作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目前,项目第二阶段的修复工程项目已入选国家项目库。下一步,海陵区将会同丹麦首都大区、省环科院做好相关地块的生态修复工作,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脚板下的安全”。
海陵区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创新监管方式,环境执法成效显著。新环保法实施以来,该区运用日查、夜查、早查、节假日查、专家查的方式,严打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上半年月均新法运用案件数10件,居全国前十,受到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7-8月月均运用新法案件数大幅上升至58件,预计全年达200多件,可望进入全国前三。
长期以来,西北片区是生态整治最难啃的“硬骨头”。该区域位于新通扬运河南岸,面积约10平方公里,聚集了泰州石化、中海沥青、梅兰化工等30多家老化工企业,一直是海陵的税源重地。海陵区实施“西北片区生态修复工程两年计划”,13个住宅小区全部接管, 32家企业污水全部接通,城北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4万吨,总投入达18亿元,西北片区告别了“水黑、绿稀、天灰”,迎来了“水秀、绿透、天蓝”。
针对省考徐庄大桥断面不能稳定达标问题,海陵区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工业污染达标、黑臭河道整治、水环境监控平台建设等五大方面系统工程,项目总投资为13.665亿元,最终获得2018年中央水污染防治补助资金1.3825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额的68%,单体项目上争额度为历年之最。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姚军 曹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