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1月23日,第七届全国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拉开帷幕。记者注意到,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研讨会主办单位除鲁迅文学院、《文艺报》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江苏省作协、泰州市委宣传部外,还新增了3所高校,即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泰州市文联、泰州学院、中国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也首次由泰州市作协、南通市作协、扬州市作协、盐城市作协、淮安市作协共同协办。
“里下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滋养孕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是当下中国文学版图里充满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流派。”泰州市文联主席刘仁前说。“里下河”不是一条河,它是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地域,位于江苏中部的里河与下河之间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俗称下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其跨越的行政区包括现在的淮安、扬州、泰州、盐城和南通5市的宝应县、高邮市、建湖县、东台市、盐都区、兴化市、海安市等10余个县市区。
记者了解到,这里曾诞生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涌现出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高邮籍作家汪曾祺以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复出文坛,在随后至今的三十余年间,一大批里下河地区作家的作品先后问鼎全国重要文学奖项:毕飞宇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夏坚勇、王干、吴义勤、鲁敏、朱辉、王尧等荣获鲁迅文学奖……这批作家的地域文学创作得到了文学界的充分认可。泰州市于2013年起在里下河地区周边城市群中打出“里下河文学流派”旗号,经过六年持续深入打造,在文学自身力量及文学与学术、文学与新闻、文学与影视的合力作用下,里下河文学流派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叫得响、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学流派。
本次研讨会主题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审美特质、里下河散文的传统与新变、里下河文学高地建设中的新生长点等。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致贺信,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副主席祁智等一批大伽云集,举行里下河文学流派经典散文入围名单、《里下河当代文学史论》、里下河文学高地建设《泰州宣言》等的发布,组织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分享会等。“6年时光,我们在探索中越来越形成共识:里下河文学流派属于泰州,属于扬州、淮安、盐城、南通这块区域,属于江苏这块文学的热土,属于中国文坛。正因如此,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扛起里下河文学流派这面大旗,一起为文学界对这个流派的认知、认可而不懈努力。”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飞提议携手并进,从里下河出发,由此到江苏、至全国,共同构建起一个辽阔的文学版图。
研讨会现场,徐可发布里下河文学流派经典散文(1980—2019)入围名单,青年文艺评论家、武警广州指挥学院郑润良教授发布《里下河当代文学史论》。里下河文学流派经典散文共有47部作品入围,文章名家散文有汪曾祺的《蒲桥集》《人间草木》和袁鹰的《袁鹰散文选》等16部,省级以上重要散文奖项作品有夏坚勇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的《湮没的辉煌》,王干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王干随笔选》,刘春龙获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的《乡村捕钓散记》,李明官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的《范家村手札》,陈社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走过》等10部,具有里下河风格特点及较大影响的作品有冯亦同的《镶边的风景》、沙黑的《才俊集》、刘仁前的《楚水风物》、庞余亮的《半个父亲在疼》、贾梦玮的《红颜换歌》等21部。
专家们认为,从题材上看,里下河作家作品既有对里下河地区社会生活、自然图景等现实世界的描摹,对地方历史、风俗、风情的认同,也在传达里下河人独特的内心情感、生命体验和伦理价值。不管是当下里下河现实的近景,还是远去的水乡历史与个人记忆,这些作品都彰显出独特的地方性品格。这种文学的地方性特质与里下河的特殊的地缘空间,独特的历史人文基因和乡村社会伦理观念紧密相连。而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流派。里下河地区近年来涌现出很多作家、评论家,创作实力很强,在江苏乃至中国文坛都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江苏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而“里下河文学流派”无论作为流派,还是作为作家群,作为创作整体现象,其文学意义与文学史价值同样重要,已得到中国文学界、学术界普遍认可,对江苏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周卫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