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2019靖江国际小麦产业研讨会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靖江市侨联牵头承办,靖江籍国际知名农学专家、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高级研究员杨荣昌组织召集。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四位国际知名小麦专家作报告,进一步拓展了海外交流研讨渠道,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
杨荣昌,1963年4月出生于靖江市季市镇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多。杨荣昌从小家庭困难,但其父亲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1981年,杨荣昌以季市中学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南京农业大学。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平日里一有空就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农学专业书籍。
1982年夏天,在家过暑假的杨荣昌突然听到村里大喇叭通知:中午要统一治虫,请各家各户做好准备。可杨荣昌清晰地记得,他借阅过的书上写道:“中午治虫不是最佳时间。”杨荣昌回校后,第一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了一篇题为《一天中何时使用农药好?》的文章,寄到原靖江县人民广播站。这片稿件被电台及农业部门反复播报,不少村民由此走出误区,再不用在烈日当头时下地喷洒农药。
22岁那年,杨荣昌考取江苏农科院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蔬菜育种家徐鹤林先生。1989年,杨荣昌转战番茄转基因抗病毒病方面研究,成为国内最早进行转基因植物研究的专家之一。在1994年全国番茄协作攻关会议上,杨荣昌提出了大课题、大协作、大成果的建议,会议同意由杨荣昌起草课题成果鉴定书,联合国内16家科研及教学单位,45位专家,共同申报番茄病毒病领域的大成果。最终,该成果获得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搞农业科研的人,离开土地什么都做不成。不论走到哪里,我对家乡泥土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杨荣昌每到一处新地方,首先要察看当地的泥土。1996年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时,杨荣昌看不到国内熟悉的泥土,心里也跟着发楞。“那一刻,我特别想念家乡靖江的优质壤土,那是我眼中全世界最好的泥土。”
大自然的风雨和灵气,铸就了杨荣昌特有的气质:朴实无华、纯真自然,可他从未忘记过反哺家乡。1992年,在省农科院工作期间,他曾组织家乡数名乡村干部到安徽和县学习考察,邀请当地种菜能手为他们开堂授课。他还邀请导师徐鹤林先生前往靖江,走上田间埭头,为村民们开展技术指导。今年夏天,杨荣昌又一次回到靖江,实地调研南方小麦交易市场。他提出,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的建立得益于靖江的区位优势,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都可在靖江港口进行中转,靖江要把这个优势放大,构建覆盖多个省份的小麦采购网。
杨荣昌在学术上有了更高成就、更开阔的视野,他又为中澳学术交流躬耕不辍。2017年2月,他作为大会共同主席,在帕斯成功主办了首届澳中农业与食品论坛。2018年,杨荣昌把第二届澳中农业与食品论坛的会场搬到南京,将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带到中国。
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方圆 靖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