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正式开幕,位于徐州东南生态片区吕梁风景区的主展园内共有65个展园,首次实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全覆盖”参展,各具特色的园林为游客献上一场秋日视觉盛宴。
本届园博会以“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主展园建设兼具山、水、林、湖等环境要素,占地面积203.18公顷,依山就势建设两条景观廊“秀满华夏廊”“运河文化廊”和一条串联南北的“徐风汉韵廊”,并以儿童友好为依托打造儿童友好中心,形成“三廊一心”的总体布局。除省级展园外,主展园还建有国际园10个、创意园5个、企业园3个、大师园2个、公共园6个,充分彰显国际友好城市和全国各地园林、文化、建筑艺术和建设水平,呈现自然风貌与人造景观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景。
下面,请跟随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镜头,一览园博胜景。
清趣园——
园林巨匠孟兆祯院士最后留给徐州的礼物
清趣园位于秀满华夏廊的中心,园内景藏于深,得景随形,内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有山水之清趣。
清趣园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孟兆祯所打造。他一生致力于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博采众长、守正创新,今年7月15日,孟兆祯院士辞世,清趣园也成为这位园林巨匠最后留给徐州的礼物。
清趣园入口的门楼主体使用了仿古墙砖,以花岗岩为基座,以小青瓦为覆顶,门口种植徐州市市花紫薇,大气典雅,秀美稳健。
清趣园的主建筑群在其西北部,主要由“彭城水驿”、“拥翠客舍”等建筑组成。彭城水驿为重檐歇山顶,背山面水,透阴抱阳。东廊连接“团金亭”,为十字脊重檐歇山方亭。西廊转折与“拥翠客舍”相连,拥翠客舍为二层硬山顶,寓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综合馆——
依山而建应运而生
在徐州园博园内,有一处地方以宛若天开为意象、汉代层台琼阁为形象,将场地地形与历史意向紧密结合,形成补山、藏山、融山、望山之气。这里就是一处能表达建筑和自然和谐共生意境的存在——综合馆暨自然馆。
曾经废弃的采石宕口岩石裸露、环境恶劣,综合馆依据山形走势而建,恰如其分地修补了采石留下的宕口,以建筑重构场地,以山势烘托建筑,建筑与场地相互依存、互为背景。从远处望去已与山形融为一体,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设计师们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亭、台、楼、阁等原型进行转译建造出场馆外表,同时在场馆的架构中还有着许多生态环保的选材及新技术的应用。场馆内配备了全装配式钢木结构体系,展现出新时代下的绿色建造新方式;利用木纹清水混凝土,体现了装饰主体一体化的新技术;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体现建造新工艺。整个场馆的气息不但紧跟新时代步伐,也蕴含着历史的厚重。
徐州园——
“徐风汉韵”延续历史文脉
徐州园是徐派园林的典型代表。徐派园林是徐州地区独特的园林风格,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徐州梁王城园林遗址。
徐派园林以梁王城园林遗址中提取的“台地城苑”为起源,此时期“台地”通常为夯土高台。徐州园亦以简约大方的台地为起始,其上置有一鼎,四角设神兽石镇。
全园建筑布局依山就水,在山南池北建有全园主体建筑泛观堂,水池南部建有影留榭,构成“汉苑”建筑群。泛观堂与影留榭是徐派园林的重要建筑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建筑整体或部分悬于水面,由斗拱立柱支撑,屋脊上有脊兽装饰。这种建筑形式是汉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已经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找到相关例证。
徐州园的建筑风格以汉画像石记录为蓝本,在充分理解汉代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取、概括、重组与转化,为展园增添了汉代文化的真实感。同时,用对称、庄重的建筑,完美地展现了徐派园林大气、雄浑的精神追求特征,演绎出了具有徐风汉韵的典型徐派园林。
苏州园——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苏州展园立足于苏州“园林之城”的城市特性之上,传承古典园林思想,展示江南园林艺术,通过阐释苏州园林的艺术精髓,做到了“山水共融,诗意画卷”
苏州展园分为前院、序院、写意山水园、古典苏式园、竹园及后院等六部分,设置“幽然山居”、“送风迎客”、“梧竹青韵”等三处景点,院落布局主次有序、开合有致、层层递进、富于变化,开合有致、渐入佳境,以有限之空间造无限之景。
正所谓“一园一景”,苏州展园在园林植物栽培选景上完美呈现了“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颓,冬则骨”。
扬州园——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扬州展园位于运河文化廊山水运河区,主要体现运河文化,以及江南园林、皇家园林等元素特色。
扬州展园融入扬州“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湾”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展示扬州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园林风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陈彤 赵一阳 张俊哲(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