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
“快看,勺嘴鹬!小青脚鹬!”从单筒望远镜前转过身,贾亦飞欣喜地招呼记者。镜头里,成群的水鸟低飞嬉戏,站在裸滩湿地上的一群小青脚鹬一动不动地打着盹。再仔细搜寻,一只勺嘴鹬正悠闲地梳理着灰色的羽毛。
“这么多鸟,咋数?”
“勺嘴鹬是极危物种,个头小,不太好数。对小青脚鹬来说,这块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是‘休息室’,它们在这里安静地只睡不吃。那天,我们是一只一只数过来的。”
38岁的贾亦飞是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的是湿地生态学,水鸟是他的最爱。数了20多年的鸟儿,要数清拳头大小的勺嘴鹬,以及体形3倍于它的小青脚鹬并不难,令贾亦飞最激动的,是这次数到1164只小青脚鹬的那一刻。
9月22日下午1点,条子泥如期涨起大潮,原本在海滩上觅食的鸟儿不得不离开“大食堂”,掠过海堤,落脚在720亩高潮位栖息地。这次,贾亦飞邀请了青岛观鸟会、盘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柳州鸟会的人一起数,8人分组,手持计数器,将鸟群中的小青脚鹬数了一个多小时。“1164只,比我们去年监测到的1150只又多出了14只。而在过去,学界普遍认为小青脚鹬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1000只。这已是条子泥小青脚鹬数量连续两年突破学界预估。我们咋能不激动!”放眼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或浅水或裸滩,空旷开阔。栖息地的外层,深水隔离,防止人和其它动物前来干扰。“小青脚鹬喜欢干塘,不爱草木,那样阻挡视线。”作为湿地生态的指示物种,小青脚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两年它们的数量稳定增多,说明盐城去年打造的这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对小青脚鹬来说是合适的,我们的湿地修复和管理是有效的。”
T恤衫上印着的16种滨海水鸟、运动鞋上印有勺嘴鹬的图案,这些足以看出贾亦飞对鸟儿的喜爱和执著。“2014年3月,中国沿海湿地保护‘蓝图项目’启动,当时的条子泥湿地被定为中国最亟待保护的湿地之一。”2015年春,贾亦飞第一次来到条子泥,“那时,滩涂围垦如火如荼。但值得欣慰的是,盐城最终放弃围垦、选择了保护,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难能可贵。”
2018年,盐城黄海湿地申遗工作启动,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以及滨海水鸟和湿地保护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贾亦飞跟随着候鸟的翅膀,也开始了北京和盐城之间的频繁迁徙。“我们在条子泥建了实验室,扎下根来搞科研,还与红树林基金会共同发起‘拯救勺嘴鹬’行动。”2018年,盐城黄海湿地申遗工作开始,贾亦飞和队员忙碌于收集整理物种信息。
“条子泥是全球最大的泥质滩涂,这里可以观测到很多跨国鸟类,有的来自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澳大利亚。看到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这里,我们为自己的努力感到由衷欣慰。”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条子泥迎来春天。
“看看这只勺嘴鹬,已经吃得肉嘟嘟的。”贾亦飞说,勺嘴鹬在西伯利亚厚厚的苔原上筑巢繁殖。每年7月下旬到11月上旬,它们会选择条子泥作为南迁途中的停歇地,在这里经过两至三个月的进食贴膘,补充体能,再启程飞往东南亚或热带地区越冬。来年春天,返回的它们仍会来到条子泥,“但只作短暂停留。因为繁殖季到了,它们急于赶回抢占好巢位。”
为了研究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鸟类的食性,贾亦飞笑言,只要在望远镜中看到鸟儿排泄,他便眼睛不眨地紧盯着,抱着望远镜冲过去,把珍贵的鸟粪当宝贝收集起来。
“1164只小青脚鹬的背后,离不开720亩高潮位栖息地的营造。而且,只有当政府、科学家、国际保护组织共同努力,多方协作,保护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贾亦飞说,“720亩栖息地是真正考虑到鸟儿的需求,我们希望这样的高潮位栖息地越来越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