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假设给您一笔经济补偿,让您放弃在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转为城市居民,您的选择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句容市宝华镇宝华村90%村民的答案是“不愿意”。
日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叶宽承、吕昊一、高敏齐、杨瀚博、卞思捷、曹轶欣、王香雯、吕势坤等8名学生在宝华村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村民填写的调查问卷显示,该村村民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十分满意并引以为豪。
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负责人叶宽承告诉记者,经过调研他们了解到,农民不愿进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家庭收入增加了。宝华村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较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即2017年底)增长了30%左右。今年72岁的蒋大爷给学生们算了一笔账:家里5亩耕地全部租赁给村里的高效农业项目,年租金是6000多元;自己发挥农民“老把式”特长,应聘到村里高效农业项目中工作,月收入3000余元,年底还有分红,两笔收入加起来早就超过了4万元。除了在村里打工,创业也是不少村民致富的好路子。村民王建华只有高中学历,此前在南京打工年收入约5万元,如今他在宝华山公园的千华古村特色街区开店售卖当地土特产,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
“村里环境变美了”“医保社保健全了”“农民挣钱方式多了”……这些都是村民们不愿进城的理由。记者看到,在这份《乡村振兴战略下宝华村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调查问卷》中,46%的农民表示留下来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16%的农民选择村里环境变美了,20%的农民选择医保社保健全了,18%的农民选择挣钱方式多了。
在调研中,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叶宽承说,他对宝华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印象很深。如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该村能够围绕培育壮大生态观光农业和精品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挖掘宝华山的旅游资源,并充分借助数字经济新平台的推广,相信村庄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丽。作为大学生,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让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