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镇江 > 资讯 > 正文
扬中抗战老兵陈醉云传承好家风 90寿辰轮椅上缴纳万元特殊党费
2019/05/24 20:39  新华报业网  万凌云  

  交汇点讯 “和我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比起来,我的捐献微不足道,我能活到90岁,我们能过上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党的功劳!”24日,在扬中离休老干部陈醉云的家中,喜气洋洋,一派祥和。当天,这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恰逢90大寿。

  而此前22日,作为给自己生日的一份特别礼物,老人在自己家中坐着轮椅,向扬中市卫健委党委缴纳特别党费一万元,过一次“政治生日”,以表达对党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扬中市卫健委党委书记周春燕从陈老手中接过这笔特殊党费,并送上鲜花,祝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感谢他为卫生健康事业操劳一辈子,为党和革命奉献一生。

  

  “偷学”少年,壮志报国去参军

  生于1930年5月的陈醉云老人,1944年9月入伍,1947年4月入党。而参军时,他是一个只有14岁的放牛娃。

  老人告诉记者,儿时每次放牛途中,路过扬中油坊包家埭小学时,听到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自己就会趴在教室窗外听课,这样渐渐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这名任姓老师是个地下党,看到孩子经常伏在窗台一听就是半天,他就让陈醉云进入教室上课。任老师告诉学生们日寇侵略了中国,我们中国人不能做亡国奴,鼓励学生们去找新四军,参军保国。

  在任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少年陈醉云决定壮志报国,于是瞒着母亲加入了新四军扬中游击队。开始任扬中县独立团四连文书,后任独立二团副班长,1945年被组织选送到华东医校学医,成为了一名军医。

  枪林弹雨,战地军医三次负伤

  和记者谈及那些牺牲的战友,稍一开口,老人就哽咽了,好半天才说出话来。其实,陈醉云作为一名战地军医,也一直冲锋在枪林弹雨和飞机大炮的围堵中,奋勇战斗在抢救伤员的火线上,并先后三次负伤。

  老人先后参加过豫东战役、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七战七捷,淮海战役,解放上海和抗美援朝战斗等大小战役,战功赫赫,荣立三等功两次,嘉奖三次。

  1945年8月,在黄桥沈庄遭遇战中,他的右眼被炸伤,几近失明,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1948年,在参加豫东战役时,左腿被敌人的刺刀刺伤,留下了深深的刀疤……老人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战役中,他和两个支前民兵抬着伤员走时,突然敌人轰炸的飞机来了,一瞬间两名担架工被炸飞了,伤员还在担架上,陈老一个人冒着炮火,将伤员背下火线。

  老人回忆,刚参军打仗那会儿,他人还没有枪杆高。急行军时累的打瞌睡。排长怕他掉队,叫他抓住马尾巴前进,就这样他一边行军,一边打盹,也记不清有几次滚到山沟里、路坎下。

  “我的许多战友已经牺牲了,长眠在战场上,我还活着,与他们相比,我很幸运。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这席话,从一名共和国老兵的嘴里,颤颤巍巍地说出来,包括记者在内的听者,无不动容。

  

  “特别党费”,传承“对党赤诚”家风

  记者看到,老人的寿宴很是简朴,甚至有点寒碜。而依据当地风俗,如此高寿老人,寿宴通常都要到饭店“大操大办”。

  老人起先是不肯接受记者采访的,他的大女儿陈阿江告诉记者,因为老人觉得自己缴纳这1万元的“特别党费”,是应该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说起特别党费,老人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在自己90岁生日时,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一来是为了感谢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二来是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希望人民都能富裕安康;三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听党话,跟党走,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事实上,老人的老伴、82岁的王桂芳告诉记者,老人“支援国家建设”,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史”。

  由于在战场上负了伤,国家给陈醉云颁发了残疾军人证,每年可以拿到现金补贴。然而,老人却将这个残疾军人证捐给了国家,这一捐就是26年。

  “1952年抗美援朝,国家号召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当时我每个月只有1块钱生活津贴,就把残疾军人证捐给了国家。我想,虽然我作为军人已经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但我还要出些钱来支持国家,用每年的残疾补偿金支援国家买飞机大炮和社会主义建设!”说这段话时,老人思路清晰,掷地有声:“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我坚信这场战争必定取得胜利。”

  记者了解到,陈老共有四个子女。子女们的大家庭里一共12人,却有八个党员,四名军人。90大寿之际,老人特地将子女孙辈们召集到一起,给他们提出了六个“想一想”:红色政权是怎么得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成立的?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当初入党为什么?今天为党干什么?将来为党留什么?

  由此,要求大家“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将“对党赤诚”作为家风,世代相传。

  “父亲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家人的品质,为我们后代树立了榜样。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要向父亲学习,传承好家风!”采访中,老人的儿子陈希胜对记者说。

  

  交汇点记者 万凌云/文摄 通讯员 孙富民 黄维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