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40多年的老渔民洗脚上岸,按月领起了养老金;江鲜特级名店的菜单上,再也不见江鲜菜品的踪影;守着长江却不打“长江牌”,偏偏留着一大半的深水岸线不开发,这是记者日前在扬中采访时遇到的“怪事”。
镇江扬中市,位于长江下游的扬子江中,以盛产刀鱼、河豚等江鲜而闻名遐迩,经过数百年的遴选和发展,风味独特的扬中江鲜菜已自成一体,荣膺全国首家“江鲜之乡”。长江流域禁捕退捕,该市迅速行动,拉开禁渔大幕,“江鲜”从此告别舌尖,改变也随之而来。
“十年禁渔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的关键之举,扬中虽有‘江鲜之乡’美名,但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上决不打折扣。”扬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巫晓辉说,确保长江禁捕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江鲜之乡”正探索实力突围。
捕鱼“老把式”成护渔“新队员”
8月16日早上6点,退捕老渔民周广喜准时来到沙家港江边,穿上救生衣、套起红袖章,随渔政执法大队驾船开始了一天的巡江工作。不同于他坚持了40多年的出江捕鱼,这一次,他的身份是一名护渔员。
“我们家几代人都靠打鱼为生,我从十来岁开始便跟着父母打鱼,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60岁的周广喜坦言,长江十年禁渔令出台,告别长江中熟悉的一切,自己一开始对未来还很忧心。前不久,市农业农村局着手组建禁捕护渔巡逻队,优先选拔退捕渔民参加长江护渔工作,周广喜作为捕鱼“老把式”,凭借着熟悉长江水情渔情、熟稔船艇驾驶的优势,被选中成为首批护渔员,“主要工作就是巡江,清理非法网具和三无船只,一天工资200元。”老周说。
“不禁不行,这些年,长江里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周广喜告诉记者,在他年轻的时候,长江里的鱼儿多、品种也丰富,一网下去经常可以收到河豚、鲥鱼,如今虽然捕捞渔具越来越先进,但这些鱼再也捕不到了。“虽然才禁捕半年,江里的鱼却明显多了起来,前天早上巡江,我们还看到有鱼往水面上跳了。”周广喜激动地说,这样的画面,他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扬中段已进入事实上的禁捕状态,全市274名持证渔民全部退捕上岸。为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奔小康,该市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确保应禁全禁、应退全退、标本兼治、长效管理,注重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聚焦渔民最关心的补偿安置、转产就业等情况开展督查督导。据悉,该市除了奖补一笔资金外,还在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予以扶持,为渔民提供转产就业培训,积极引导渔民转岗就业创业,保障渔民基本生计。以周广喜为例,退捕后,政府按照5.4万元每人的标准,以养老金的形式对他和老伴以及儿子、儿媳进行补助,另外,一本合法捕捞证补贴4万元、渔船和渔具补贴8万余元。
扬中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社支部书记唐圣前介绍,目前,该市退捕渔民已全部在岸上安家,社会保障、医保覆盖率均达100%。
告别江鲜,扬中美食转型求“保鲜”
8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春满源大酒店,服务员拿来的菜单上,没有一道江鲜菜。春满源是“扬中市江鲜特级名店”,老板杨世建是特级河豚烹饪大师,从事河豚江鲜菜烹饪已近20年。杨世建说,长江十年禁捕,市场也买不到江鱼,酒店早已更换了菜单。
“不捕、不卖、不买、不食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长江禁渔实施后,扬中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督促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压实主体责任,在宣传发动、执法查处上主动“亮剑”:一方面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另一方面,开展“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对全市18家农贸市场、餐饮单位,近800户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从源头上斩断违法捕捞行为。
不捕食江鲜,如何彰显全国首家“江鲜之乡”的美食魅力?长江禁渔后,寻找仿生态养殖基地的好货源,成为餐饮企业采购的新方向。“保护长江生态是中央的决策部署,食客们对此也很支持,没有长江江鲜还可以做鱼鲜,养殖河豚、刀鱼、甲鱼等都是我们的特色,在烹饪技艺上下功夫,食客同样可以感受扬中美食文化的魅力。”杨世建说。
禁捕造福于民,也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水产养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扬中的农业企业早已行动。采用江水养殖,提高养殖水平,同样可以让消费者吃到好食材。
位于三茅街道永和村的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养殖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刀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早在2014年,江之源就启动了长江刀鱼大规模养殖计划,长达3年多的“养殖记”,在突破了江刀人工繁育、活体捕捞运输等难关后,取得成功,通过模拟“江水环境”,有效保证了养殖刀鱼的规格、色质与野生刀鱼接近。
不止是江之源,目前扬中市30多家规模水产养殖企业也纷纷转型,在饲料精致化、管理科学化、水质优质化上下功夫,“仿生态”正成为他们共同的努力方向。“相信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鱼虾的品质会不亚于江鲜。”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高峰说。
靠水护水,“绿色方程”解答时代之问
今年第十七届河豚文化节期间,扬中市博物馆、陈履生博物馆群相继建成开放,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扬中当地民俗的独特魅力,以“品扬中河豚、感受岛城文化”为卖点的“扬中一日游”格外叫座。
从江鲜美食到江岛文化,节庆卖点的更替,折射的是扬中人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反映的是扬中人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理念的拥护和支持。
2004年,扬中举办了首届“江鲜美食文化节”,从2015年起,这一节庆悄然更名为“河豚文化节”,长江渔业资源告急,靠水吃水的扬中人,开启了江鲜节庆的文化转型之路。
守着长江却不打“长江牌”,扬中的产业将往何处走?全力抓保护促发展、补短板强监管,为生态“留白”,为发展“添绿”,该市在如何解答“长江大保护”这项国家课题、时代之问中,列出了“绿色方程”。
在污染防治上做“减法”,扬中坚决淘汰、整治安全系数低、环境污染重的小化工,改善环境质量。开展河道清违治乱,严肃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入江排污口。强化追责问责力度,查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9起,对12名责任人实施诫勉谈话,对3家单位进行通报。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通过打造一批生态示范亮点工程和生态补偿、修复工程,每年新增绿化500亩以上,筑牢生态保护防线。
在绿色发展上做“乘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把发展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上,通过抓住产业绿色升级这一根本,有效推动全市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导向转型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共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111亿元,这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就有46个。(艾培 孙薇 吴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