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育教育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3/05/05 10:07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一流大学,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优化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新形势下建设新文科,要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文理交叉,加强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建立精神追求。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追求精神的富足,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宏观战略下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变革,提倡学科重组与人才培养,重视扩展跨学科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美育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提供艺术指导。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丰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审美能够激发人们强烈的探究和丰富的想象,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观念,促进德育的正向发展。加强新文科人才建设,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文科人才,需要充分发挥美学美育和科学研究协同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塑造力。

  美育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创造社会价值。加快新文科建设,要着力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在美育教育中,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强化美育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美育师资建设。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美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进新文科建设,要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鼓励教师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美育文化交流和美育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具有高审美素养及专业人文知识的复合型美育教师队伍,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实现师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美育教育不仅是艺术或审美本身,美育存在于所有的学科和教学之中。在大美育格局下,高校文科专业课程结构设计应坚持均衡性原则,强化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夯实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关注生动的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应注重综合性原则,在各文科专业积极开设具有学科性的人文艺术类综合课程,提升学生专业领域内的艺术品德和人文素养;应倡导选择性原则,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丰富美育教育实践课堂,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文科人才。

  强化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高校要做好教材研究、编写、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为主体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

  创新美育培养模式。新文科建设要紧扣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支持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更好地提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效。

  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李佩恒 储小妹(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州大学人事处;本文为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项目“高质量党建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1DJSZ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