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于以制造业立市、以产业强市的昆山来说,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既是谋划产业之新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城市形态的有效抓手。
集聚创新要素,厚植创新平台之本
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持续巩固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两个5000亿级主导产业,围绕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支持澜起科技、华天科技、能讯半导体等加强科技攻关和知识产权积累,培育一批“强芯”骨干企业。围绕智能终端,支持仁宝、世硕等深化“设计+制造”模式,引导产业链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加快立讯、科森等千亿级、百亿级企业培育,促进产业链本土化。围绕先进计算,依托国家超算昆山中心,建设中科院计算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中科可控、中科晶上、寒武纪等项目建设,做深做实先进计算产业园。围绕汽车产业,支持清陶新能源等企业做大做强,瞄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引育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围绕工程机械装备,支持三一重工、江南航天等开展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增强园区创新和产出能力。围绕机器人和成套装备,以川崎、斯坦德等机器人企业为引领,布局多业态多场景机器人赛道;支持华辰精密、萨驰华辰等成套装备企业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围绕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重点发展质子医疗系统、医学影像设备等,重点突破靶向治疗药物。
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推动一批根植于本土、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发展模式新、成长潜能大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高技术领域核心技术企业加快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培育成为领军企业。深化科创企业“小升高”计划,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力争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瞪羚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深化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梳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群体,着力构建上市企业后备库。
集聚高素质创新人才。出台新一轮《昆山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安居购房贴、租房贴、助力贷等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系统完备、形式多样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丰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满足人才子女就学、人才就医需求,畅通人才优享绿色通道。统筹用好政府和市场资源,推动新建一批人才公寓、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提升创新质量,筑牢创新平台之基
实现创新平台高能级。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基地。推动中科可控筹建自主软硬件协同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业务,与上海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开展战略合作。
推进大院大所合作新突破。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组织企业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大力引进建设具有前沿性、突破性、引领性的“高精尖特”创新平台。同时,积极邀请大院大所专家来昆山进行成果推介。
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融入上海,积极对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等建设;持续深化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不断增创昆台科技合作新优势;依托“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汇聚全球科创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发展国际化水平。
营造创新生态,把牢创新平台之要
持续优化科创环境。深入实施“招商护商服务月”系列活动,筹建“昆山市智慧招商护商平台”,为人才科创企业多维呈现产业规划、招商政策等全生态信息打造招商推介一站式线上窗口。依托昆山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整合对接区域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中国(苏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昆山分中心服务能力。
加强科技金融保障。依托昆山“综合风险池”建设,放大“昆科贷”“苏科保”等资金的杠杆效应,完善与省“苏科贷”、苏州“科贷通”联动机制。优化昆山天使投资基金运营管理,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制定“一企一策”金融方案,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财税优惠。依托昆山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定期组织开展“科技信用贷”“科技普惠贷”等科技金融专场活动。
擦亮“昆山服务”招牌。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昆山产业集群与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及重要环节,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科创资源集聚,释放人才动能,激活创新动力。
叶玲飞(作者单位:昆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