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圈为依托推进江苏省域协调发展
2023/07/14 08:10  新华传媒智库  

  党的二十大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作为经济大省,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是江苏发展的重要优势。近年来,精细的产业分工、要素的快速流动、完善的交通信息网络支撑等,使得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都市圈发展日益成熟。与此同时,都市圈发展又反过来重塑着各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相比多个城市的简单集合,都市圈因其有机性和整体性提升了流通效率、促进了创新扩散和人才交流,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质的飞跃。江苏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和空间发展的双重优势,促进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沿海都市圈四大都市圈和沿江发展轴、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两横两纵主轴同步提升、耦合发展,加快形成“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的发展格局,助推省域全域高质量发展。

  促进中心城市与腹地共同发展,

  提升都市圈系统影响力

  都市圈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单个城市,更在于系统的影响力——中心城市决定着都市圈的全球竞争力,腹地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苏锡常这一发育成熟、城镇密度高的都市圈而言,发展的侧重点应放在赋权增能上,使其更好发挥探路者作用,在开辟新发展领域的同时整体输出发展经验。南京都市圈应在提升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能力方面做足文章,通过创新成果产业化、产学研融合等,充分释放南京的科研创新优势和知识溢出效应,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孵化地和集聚区。徐州都市圈、沿海都市圈需要同步推进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一方面,徐州要主动对标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夯实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南通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基础设施、产业活动、人才科技等方面全方位对接上海,并主动向北传递辐射、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中小城市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密度,加快交通通信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建设,在吸引人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协助其主动运用新技术,建设规模适度、高效率的标准化车间,鼓励其秉持创新资源“但为所用”的思路,积极敏锐地捕获发展新动力,使空间资源和成本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宜居宜业优势。

  加快两横两纵主轴建设,

  实现四大都市圈共同发展

  密切的产业合作和人员往来,促使要素沿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频繁流动,推动江苏形成了两横两纵的发展主轴,也进一步增强了都市圈间的合作。江苏要更好发挥轴线的整合带动、促进流动、动力传导等作用,以“都市圈+发展轴”共同构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实现省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沿江发展轴是江苏的经济科教高地、创新策源地和推动发展升级的主发动机,要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协同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基地、知识创新中心、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沿江发展轴动力的传递,需要借助两大纵轴承载流动、增强流动的作用。其中,沿海经济带发展潜力巨大,要重点建设、加速提升,围绕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推动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使其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大运河文化经济带要充分发挥功能整合、区域协调作用,建设江苏的生态走廊、文化走廊、美丽中轴,让良好的生态和“千年运河”的品牌影响力成为涵养绿色经济、创新经济的最佳空间;建设沿运河“零障碍”合作通道,通过共建科技孵化基地、组团式招商等方式,实现南中北段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要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变发展落差为发展空间,深化南北合作共建和产业链合作,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拓展江苏发展的纵深空间。

  加强跨省域合作,

  拓宽都市圈发展格局

  江苏的都市圈发展具有跨省域特征。四大都市圈发展均需跳出江苏看江苏,突破板块划分、行政区经济的藩篱,采取以市场为主体、鼓励自由流动和产业链融合的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与沪浙皖鲁的合作由“点—点”向“面—面”的升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江苏责任。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锡常都市圈要主动强化与上海的全领域合作,相互赋能、共同发展,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沿海都市圈应全方位对接上海,提升对上海溢出要素的吸引力,通过共建特别合作区、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创新孵化地和产业联盟等形式,做好溢出承接、产业配套、成果转化等文章。加强与浙江的合作。高水平建设环太湖世界级创新生态湖区,推动溧阳、宜兴等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填补南京、杭州两大都市圈间的空白带,使上海、苏锡常、南京共同构成支撑长三角发展的“黄金三角”。深化与安徽的全方位合作。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建设新型功能区、创新中试基地等形式深入推进苏皖两省合作发展。徐州都市圈应着眼于淮海经济区,打造一批合作平台,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立足长三角的基础上要跳出长三角,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成果向“一带一路”区域进一步辐射扩散,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层次合作,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作用。

  孟静(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标签:都市;都市圈;发展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