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
着力强化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美育塑造。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考核评价管理,将思政课内容中的美育教育具体化、具象化,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融入美育教育,对思政课教师和音乐、艺术类教师的评价采用多维度、综合性标准,促进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美育教育、思政教育都是系统工程,要将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课中的美育元素有机融合,既注重思政教育的直接引导,又兼顾美育教育的启智润心,建立起科学、有温度的评价体系,在教学研究、进修访学、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美育教学提升职业成就感、荣誉感。
充分挖掘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美育资源。高校应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教学资源中被忽视的美育体现,为传统的美育资源赋予时代化、新颖化的表达,通过引导、启发、互动让学生感知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通过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文化品格、价值追求,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打造更多美育载体。美育教育既要有“老配方”,又要有“新菜单”,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历史与现实贯通、传统与未来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大格局、宽视野、高品位,让学生在丰富的趣味中体验了解中国美、人文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通过辩论赛、演讲活动、读书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敢于分享、乐于分享,真切感受人文温度、掌握丰富知识。
创新开展与美育结合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美育和思政相结合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美育的形式内容,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美育效果。比如,让学生走进生态湿地、科普基地,特别是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通过前后对比深刻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真切感受生态之美中提高环保意识。比如,让艺术设计类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修复改造,在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在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中感受自然人文之美。比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在爱老帮幼助残中涵养大爱情怀,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劳动之乐趣、劳动之美好。比如,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感受科技之美。比如,将美育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学生体验我国非遗技艺的巧夺天工,熏染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创新美育教育载体方式。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佳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美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不断拓展美育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要充分发挥网络生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美育功能,网上网下美育资源全面整合,在中华美育精神指引下,结合当代中国人审美和人格完善内在需求,遵循美育规律,以无比丰富的美育资源为依托,构建扎根时代生活的美育大格局。与此同时,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互联网在价值引导、人文关怀、审美启迪等方面的正向作用,创造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清朗生态。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高校要不断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大家成长为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新时代栋梁。
葛酉旖(作者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