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创新 提升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
2023/09/08 07:25  新华传媒智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博士生教育是国家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更体现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与层次。在全球科技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工科博士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主体的学科门类之一,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战略科技力量生力军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发挥和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不断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工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创新型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贯穿着博士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也是博士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一个创新型的导师对博士生创新能力获取、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充分激活博士生导师的创新潜力。如,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博士生导师定期动态增补、遴选和退出制度等。二是完善培育机制,提高博士生导师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设立导师创新基金等方式,为导师知识更新和信息获取创造条件,激发导师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三是营造科学创新氛围,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导师创新发展。通过鼓励创新思维、倡导创新理念的创新型学科文化建设,不断培养和强化创新的学术氛围和指导氛围。

  建立博士生创新能力发展保障机制。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博士生学习撰写学术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但不应成为检验其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实际教学中应加强过程监督,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提供机制保障。首先,建立课程论文质量反馈机制。博士生课程重在以研究、科研为主,课程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比较常用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的写作对强化博士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当前课程论文多数只是被用作为博士生课程成绩的体现,很多学生对于其论文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不清楚。鉴于博士生的成长,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中深化提升,课程论文是博士生在开始学位论文撰写之前的准备性训练,建议通过建立课程论文反馈机制,以功在平时的促进与提升,强化对博士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完善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保障机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标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最主要的体现,所以要从论文选题、阶段检查、预答辩、论文评阅等环节开展全过程监督和保障。再次,优化博士生创新成果评价体系。要严格落实“破五唯”要求,建立健全博士生创新成果综合评价体系,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创新成果,综合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支持和鼓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创新研究,真正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自2014年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以来,国家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资助力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博士生资助体系,但在资助方式、资助目标等方面还是更偏向于“保障型”资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还不够紧密。博士生资助不仅要作为博士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支撑,更要作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在保障基本学业的资助外,博士生资助应积极向“发展型”资助拓展,要构建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赋能博士创新能力提升。首先,加大博士生创新实践活动资助力度。创新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要以创新实践赛事为重要培养手段和重点突破口,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博士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竞赛,让博士生在学与干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设立博士生专项科研创新基金。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资助和支持博士生围绕前沿科学、交叉学科等开展创新科学研究,辅以定期监督、指导、评估和反馈,以此提升博士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培养造就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倪 丹(作者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X-a/2018/0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19SJB05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0627280456〉阶段性成果)

标签:创新能力;博士生;培养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