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育人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15 09:58  新华传媒智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也突出了三者整合协同、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和产业链竞争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教育大省,需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链的现实发展需求,在基础性先导性原创性科技成果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人才辈出的策源地,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的学科组织是从事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只有聚焦主责主业,扎扎实实把学科建设好,以“一体化”思路推动内涵式发展,才能高质量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打造学科一体化育人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靶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为例,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和目录外二级学科不仅为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生命医药等“风口”行业输出了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还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积累了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育经验,强化了交叉学科建设。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为此,南工大及时制订并发布试行了《南京工业大学特色学科提档升级计划实施办法》,旨在通过特色学科的靶向优化建设,打造优势工科引领、文理工融合支撑、特色发展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更好发挥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作用,学校还多方协同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共同构建跨界融合和实战驱动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将企业的人才资源、产业资源、行业经验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引企入校共建研发中心,探索工科专业学位“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培养行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建“集萃学院”,一头链接企业实际需要,一头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组建学科一体化师资团队,以产业贡献为导向,优化人才“引培评”机制。发挥人才评价的引导作用和学科经费的杠杆作用,激发教师树人育人、创新创造的活力。以学科适配为原则,建立人才分类引育机制,拓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围绕学科建设关键性指标,如博士点的申报、学科评估提档升级等,推动新兴学科的快速崛起、基础学科的高质量运行,整体布局人才群体结构。实践中,南工大一是通过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青年才俊拓原工程”“引凤工程”等学科团队人才引育项目,以及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北新区开展人才双聘,实现人才“双落户”,持续拓展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通过实施以团队为主体、以学科建设项目为目标的横向管理模式,将具体的经费规划使用权、人才引进评价权和学科发展路径选择权下沉到学科,构建起“学科办大学”扁平化管理体系,打破了学科壁垒,也进一步释放了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的无限活力。学校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先进典型。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培塑社会服务型教授。通过将原先侧重于文献计量的量化评价转变为“社会贡献+学术创新+协同创新”的人才评价,让一批社会贡献与影响力高的社会服务型教授脱颖而出。

完善学科一体化创新体系,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为破解高校科研与社会需求“两张皮”现象,南工大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构建了以学科建设质量、特色、贡献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能力;推动高校优势学科和区域重大产业深度融合,搭建起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快集聚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创新发展“强磁场”。截至目前,南工大已与地方政府共建了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通过打造“工大智谷”“工大硅巷”等环南工大知识经济圈,助力地方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加速聚集。学校聚焦绿色低碳和本质安全研发的“化工堆簇智能集成”等技术,还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综合施策,广泛营造创新氛围,厚植创新文化。学校一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打通“1到N”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双轨制”建设,以“高校+市场”运行机制为中枢,同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三权”改革,将事后的奖励权转变为事先的收益权,构建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四是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原始创新形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以职务发明作价入股或创办学科型公司。

王凌菲(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处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委托课题〈xkjs202211〉成果)

 

标签:学科;学科建设;人才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