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水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质量差、水生态受损等严重问题,严重威胁着水环境安全。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是昆明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且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调蓄、灌溉、景观、生态和气候调节等重要功能。受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滇池流域水患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从宋代大理国的初步开发,到元朝政府主持修建了滇池流域系统性水利工程,滇池流域系统性水利工程的治理得以逐步发展,此后随着社会对湖泊水环境治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也经历从修复、污染治理到边污染边治理再到全方位修复的历程。从治理历程出发,总结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历史经验,分析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当代启示,并提出湖泊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以维护湖泊水生态,支撑其多元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由于汇入滇池的河流众多,且多流经山谷,河床较高,而其出口河仅有海口河一处,再加之受气候湿冷、降雨增加影响,滇池流域自然灾害频发。元代初期,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主持修筑松华坝水库,修治金汁河、盘龙江,疏浚海口河,显著改善了滇池周边的水环境、当地农业生产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此次治理奠定了元代以后滇池流域的治水逻辑和格局。明清时期,云南省政府继续修筑水利工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水系改造和水利设施建设,修筑南坝闸分水控制性水利工程、“横山水洞”灌溉工程,使得滇池流域内水利灌溉体系已趋近完善,极大地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进入20世纪,滇池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从早期的植树造林、污水治理,到转型期的减污、水体自净的生态修复,再到生态文明建设期的工程治理、生态协同修复,实现了水环境的全面立体修复。从治理历程出发,总结滇池流域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历史经验包括:从流域生态系统全局出发,深化生态治理理念引领,找准水环境问题源头,明确治理方向;立足历史治理设施,学习借鉴古人优秀的治理经验与治理思想,巩固治理成效,重视修复和改善工作;以湖泊流域发展为生态整体,系统化推进区域协同治理,在多元化实践中提升水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全面性,共同打造良好的湖泊流域新生态。
深化生态治理理念引领,从源头入手优化治理目标
在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湖泊水环境治理应重点强调生态治理,关注生态系统修复,结合湖泊外源的有效控制、内源的有效削减,从源头入手优化治理目标,引领水环境治理的高效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宏观目标,重视湖泊流域内的生态系统修复,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强调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地保护好湖泊水生态,筑牢湖泊流域内的生态基底。从源头入手优化治理目标,在生态治理理念引领下,找准问题核心、精准实施治理,系统排查流域内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原因,明确治理目标,减少错治、漏治现象的发生,有针对性地提高湖泊水环境治理效率。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带动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
湖泊水环境治理仅依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从政府角度出发,在开展湖泊水环境治理各项工作的同时,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理解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并积极参与水环境治理。积极推动湖泊水环境治理宣传工作,倡导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民生福祉角度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水环境治理历程出发,明确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水环境保护自觉。拓展公众参与湖泊水环境治理的渠道,营造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公众应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湖泊水环境治理,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入手,绿色出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爱护湖泊水环境,为水环境治理贡献个人力量。
巩固历史治理成效,全面提升已有工程治理效能
湖泊水环境治理应立足历史治理措施,夯实前期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再结合新技术、新目标,在保障现有工程治理效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稳步提升湖泊水环境质量。地方政府应科学认同湖泊水环境治理的历史成效,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水环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新技术、新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以提升水环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在巩固历史治理成效的同时落实新的治理方案。立足现有湖泊水环境治理工程,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设置水环境治理标准,抓好重大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持续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
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化推进下,湖泊水环境治理还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普惠民生福祉、区域协同治理构筑生态共同体、设计特色生态旅游文创产品以延长水环境治理产业链条等具体措施,构建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湖泊生态文化,并在多元协同中持续优化湖泊水环境治理,促进湖泊流域的整体进步,打造健康和谐的湖泊流域新生态。
荆建勋(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B15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