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2023/10/13 16:18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环境与生态系统在新时代发生的转变,将立德树人在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通过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并不重视,不主动或不善于调动教育资源、随意挪占思政课、不结合校本实情建立课程体系等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思政课程出现“有地位无实效”“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影响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

2022年7月,教育部联合十部门共同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意在正风肃纪,让思政教育扎根院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思政课转变为“大思政课”。这一“大”之差,显示了思政教育“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的属性。

“大思政”需要“大视野”

“大思政课”是以现实社会为逻辑起点,以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规律为依据,以真实的生活为内容,以启润心智和培根铸魂为目标的重要概念。“大思政课”概念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运用于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时,明确了教育的导向——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打通了教育的场域——学校社会贯通,培养教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串联了教育的内容——贯通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贯通中国与世界,让青年一代深耕厚植爱国情怀,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之信心与决心。因此,“大思政课”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必然要带动所有与思政课相关的要素向“大”拓展,为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着更加有利的环境与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绝不只是停留于专精一技,而是要高站位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最基本的教育问题。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教育的重心就会发生偏移,服务大局的意识就不能建立。只有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学习与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在复杂的教育环境和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背景下,获得明确的教育方向,切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思政”建设“大课堂”

课堂是思政课推进实施的阵地。“大思政课”的概念让思政课立于传统认知中的课堂进行教学,同时又不拘于空间意义上的课堂,而是把社会中一切可以纳入到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要素,都生成为生动的教育素材: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在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志愿服务中、在学术场域的研究中……这些课堂调动着学生们的感官,激发出他们独特而强烈的情感,使其获得验证个人知识与能力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其实是学生得以客观辩证认识自身的一个通道,避免教育走向“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两种极端不良境地,从而让自我教育与“四个自信”的提出和落实交相呼应,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大课堂”的受益者与宣传者。另外,在强调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课堂的维度越宽广,越能够实现创新创能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与社会大课堂完成对接,这是传统思政所不具备的功能。总而言之,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生活了解了国计民生,以实践验证理论坚守了鲜明底色,从当下放眼未来回应时代的召唤,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大思政”要筑牢“大师资”

教师是思政课实施效能的重要保障。“大思政课”需要一支积极主动、善于创造、敢打能拼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的教师队伍当然是最主要的力量,其不仅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专业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将思政教育融汇其中。除此之外,学校的党政领导、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英雄人物、国之工匠都是思政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实和壮大了“大思政课”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与大课堂的建设相得益彰,形成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大思政课堂需要社会的参与,各行各业的“思政教师”扩大了思政课堂的范围。“大师资”中隐存的另一个辩证关系来自“请进来”和“走出去”。当各行各业的“教师”承担起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责之后,高校自有的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中的任务也在加重。他们必须同大学生一样,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实地中,去历练与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实践教育的能力,推动思政教师队伍高品质地发展。

一“大”而涵纳万物,一“大”而包罗万象。“大思政课”概念的建立回答了时代之问,也细化了教育之路。在大视野、大课堂和大师资的联动下,“大思政课”的主观因素自然而融洽地集合在党的教育方针之下,进而开拓出“大平台”“大阵地”等一系列的客观要素,使得高等教育真正堪当起培养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之使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开了一幅巍巍锦绣的大画卷。

柏婷(作者系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