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心灵存在感”
2023/10/20 09:3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上好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学生的“心灵塑造”,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灵存在感”。

存在感源于存在。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历史上诸多哲学家对存在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存在与意识的划分形成了哲学基本问题。存在感使人觉得自己在世界中占据一个位置,从而使人相信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与世界划清边界。思政课教学中所言存在感,指学生对自己的存在认知,能够意识到自己不是看客、听客、过客,而是参与者,学生只有通过课堂的深度参与,才可能获得存在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存在感更确切地说是“心灵存在感”,有学者指出“人如果能够感知到视觉和听觉信号带来的快感或痛感,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获得了心灵存在感”, 并指出“人类的情感最终都是指向存在感,所以存在感为人类的情感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灵存在感”常被忽略。基于这门课的特殊性,大多时候课堂上教师仍是作为主角讲授,尽管教师们在尽心进行各种教学改革,通过翻转课堂等改进教学方式,抬头率仍是问题,并没有很好得到学生的共鸣。笔者认为,教师要上好思政课,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灵存在感”,这是前提性条件。教师必须自觉意识到每一堂课的设计与讲授都要带着主体精神和主体积极情感。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教师主角地位是必然的,但问题在于,教师的主角地位不是机械麻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首先要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情怀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 “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基本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到德才兼备。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将教材内容吸收消化,还要根据受众学生的不同,根据每堂课学生的状态、精神面貌的不同,做到适时转化,将知识和学情结合,达到融会贯通。在课堂主阵地,教师的讲授一定要形成共鸣的场域,让学生切实感到自己“心灵的存在”。由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三个在场”。

一是身体在场。身体是思想和灵魂的物质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不管是线下的实体课堂还是线上的虚拟课堂,如果学生没有身体在场,无从谈起思想在场和心灵在场。学生的身体在场具有前提性意义。学生身体在场表明学生的身体具有行动配合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逃课、缺席的学生身体来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那些能够到教室的场域,做到身体到场的学生,不管是基于学校纪律约束还是带着一种主动积极的上课态度,都为下一步的思想在场奠定基础。

二是思想在场。进入思政课堂的学生,与教师共同构成了课堂空间。这个课堂空间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空间,同时,在思政课堂上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形成的思想空间。教师通过语言、肢体动作、表情以及情感等载体将教学内容输出,而身体在场的同学会对教师的授课做出各种反应,有的会聚精会神倾听,有的会若有所思,有的或许会茫然无措,有的或许会打盹开小差等。在场学生身体的各种反应,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可以大致判断出有多少学生做到了思想在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诸如眼神、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领会到学生是否在与教师进行思想空间的交流。教师关注到这些,要适时调整课堂节奏,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活跃思想空间的氛围,提供学生输出思想的机会,形成思想交流。

三是心灵在场。这是指学生身心合一在场。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身心合一,教师与学生形成有效的思想交流,是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通过与教师的思想碰撞,会经过思考、探讨、辩论、达成统一的过程。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多大程度上能接受认同,学生需要有一个思想消化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在场,呈现的是一种精神面貌和情感状态。老师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够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们思想的关注和反馈,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心灵关怀,那么,学生的心灵存在感就会产生。来自于教学的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当教师的目光落在某位学生的身上或者提及他或她的思想观点时,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就会提升,他们的存在感就会明显提升。而当他们的思想得到肯定或者被部分肯定,或者指出存在的思想误区,学生也会及时通过面部或肢体的动作反馈给教师。由此,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灵在场,感受到他们获得心灵的存在感。当长期保持这样的一种存在感,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就会形成。

刘红梅(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本文为江苏高校哲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机制研究〈2021SJB025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引进人才项目“新时代视角下9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研究〈2019SKYJ08〉”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