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为关键,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10/27 10:18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三项重点工作单独成章、一体布局。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的务实之举,是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卡点瓶颈问题、构建高水平科创体系的变革之策,更是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立柱强基之方。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加强制度、项目、平台等重点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在叠加融合中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其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是关键和重点。

青年科技人才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建设的战略交汇点。世界现代化的历程也充分证明,谁站在了科技创新前沿,谁就走在现代化发展的前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改革开放后鲜明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迎来“科学的春天”,到本世纪初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令,再到新时代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学技术现代化一直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在诸多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已经迈进了创新型国家的门槛。但同时,我国基础研究总体实力距离科技强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改出被锁定在“微笑曲线”底端的被动局面,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必须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能动者的角色。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年阶段是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期”,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随着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家自主培养的人才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甚至是部分“卡脖子”领域、前沿赛道的唯一来源。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挺膺担当、主动作为。此外,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老龄化及低生育率问题出现历史性交织,我国出生人口从2012年的1635万下降到了2022年的956万,下降了40.9%,出生人口的下降趋势短期内也难以逆转。要实现和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形成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可以说,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具有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和现实必要性。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是我们自主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基础所在、底气所在。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形成未来发展的比较优势。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胸怀祖国、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国情研修,不断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大国工程建设等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着力增强青年人才投身强国建设的内驱力。要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招生选拔、课程建设、贯通培养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设计,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改革等,加强国家急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要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加强研究性教学特别是推行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关键、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总体安全的重大挑战等,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搭建创新平台、建立协同机制等,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要合理扩大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培养规模,加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前瞻布局。要加强研究型大学群体之间的开环协同,加强高水平创新要素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改变一流大学单向的“虹吸效应”。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青年阶段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于政策、项目等资源需求性最大、敏感度最高。同时,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加快推进,组织体系、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研究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任务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呈现叠加态势。这一点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加强前瞻布局。比如,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设立“未来领袖计划”,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推出“未来研究领军项目”,日本组织开展“不定领域创新推进计划”,等等,纷纷围绕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持青年研究人员进行开创性、基础性研究,解决创新性、挑战性或多学科领域的问题,不断塑造国家发展的优势和未来竞争力。我们要吸收借鉴有益经验,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发挥好关键制度、核心政策、重大项目的价值驱动和战略引领作用,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生态。要坚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招生、资金等一体化配置,不断提高创新浓度,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等重点工作中,有重点地发现、培养和支持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主动推进科研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骨干队伍的年轻化建设,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要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研究投入机制,依托重大重点科研平台、优势团队建立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长周期支持机制,加大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的覆盖广度和支持力度,让从事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能够潜心科研。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国家战略迫切需求,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作用,深入梳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青年科技人才有机会参与竞争比选、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要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围绕脑机接口、元宇宙、深地深空深蓝等未来技术以及气候变化、生物安全、能源安全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发展难题,牵头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前沿攻关、同场竞技中勇闯“无人区”、勇攀“高精尖”。要加快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资历等窠臼,优化考核评价和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建设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能够充分迸发。

卜谦祥(作者为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机构改革的基本逻辑与实践指向研究”阶段性成果)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