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江苏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取得了新成就。全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4万元,居全国省区之首。对标高质量发展几个维度,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成果显著;外贸外资保持良好势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江苏更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多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江苏要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就要依托创新驱动,更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着力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包括,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全力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加大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形成上下游协调联动、大中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是以集群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研发、设计、咨询、专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强化金融支撑、优化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产业链升级需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要强化城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促进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更好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上找准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着力点。为此,要将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提高数字技术供给能力。一要加快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完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在高端芯片、新材料、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补短板、锻长板,解决基础技术产业体系与高附加值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二要实现基础前沿数字技术突破。要加大对前沿基础研究的支持,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融合创新和开源创新。
平台化赋能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赋智作用。通过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环节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工业企业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以平台体系化建设助力降本增效。要统筹推进以大数据中心为重点的算力基础设施和以卫星通信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金融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交通出行平台、物流平台等“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发展壮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潜能。一要多措并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开展中小企业免费数字化诊断服务,在技术、资金、服务、人才等方面加强资源支持。二要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引领。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灯塔工厂输出适应行业特点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助力实现“链式”转型。 在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上做好引领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需要在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上做好引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多维度引进人才。要树立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加大人才开放力度。要以规划引人才、以产业引人才、以市场引人才,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优化配置,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引进和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在苏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的科技引领作用,补齐拔尖创新人才短板。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制定差异化的引进扶持政策,推动人才政策相互配套、有机衔接,打好吸引人才“组合拳”。
二是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包括,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如下放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审批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效的人才大市场,破除阻碍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发展平台体系。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搭建各类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地,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沈坤荣(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