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政谏言|提振传统制造和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信心
2023/04/11 17: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对我省来说,制造业发展一头连着投资、出口,一头关系到通过改善供给水平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既面临着加快产业升级的迫切任务,也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主战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三年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及展现出的信心,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分野。从全国多地情况看,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基本都明显好于中小企业。一方面,据统计,去年我省工业大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91家,2021年为172家,较2020年的148家分别净增43家和24家,增加数量较为显著。另一方面,中小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等问题,应该说,中小企业受疫情的冲击更大。二是行业景气程度的显著分化。以光伏和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近年来持续高景气,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87吉瓦,同比增长59.3%,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6.3吉瓦,同比增长41.8%;分布式光伏新增51.1吉瓦,同比增长74.5%。2022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15.9GWh,同比增长65.83%,其中国内电池装机量 261GWh,同比增长86%。从我省情况看,2022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5.1%,而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整车、光伏设备及元器件产值同比分别增长92.6%、67.9%和58.5%,因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高,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9%,结束长达5年连续下滑态势。显而易见,景气分化造成各个行业对宏观经济感受的巨大差异。三是各类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和风口行业是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各个地区往往会打造政策优惠的洼地,对这类企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头部企业会在多个地区布局产能,这除了产业链协作的要求之外,获取各个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也是重要原因。针对列入一个地区的重大项目,各个地区会在开工手续、环保、安全等方面获得更快的协调。疫情期间,重点园区的重点企业得到的“保产”“保供”的支持也是不同的,在政府部门推行的“链长制”往往明确提出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链的企业。

由于上述原因的客观存在,民营制造业企业信心出现显著的分化,这是我们调研不同类型企业对未来的看法时,往往会得到截然不同答案的原因。当前经济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要显著高于经济总量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提升制造业企业家群体的信心,关键是增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信心,支持广大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尽可能营造普惠的营商环境。

据统计,我省民营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过50%,说明近半数的制造业企业仍属于规下企业,而且规上企业销售在2000万至4亿元的部分仍属于中小企业;我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约为40%,这说明传统产业规模占比仍占60%的大多数。树立这部分企业的信心,不仅不容忽视,而且是党委和政府工作攻坚的“关键多数”。基于此,有三点建议。

首先,加快对传统制造和中小制造企业的赋能。一方面,要鼓励传统制造和中小企业敢于技术创新、创立品牌;另一方面,要为企业立足自身优势、高效整合资源、避开短板创造条件,搭建人力资源、政府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从竞争中突围,并赢得竞争利润,从而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机会。数字化转型是为企业赋能的关键一环,我省在去年启动“智改数转”的基础上,今年初出台的“42条”提出今年再安排12亿元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高端化改造升级、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和融合应用创新等项目建设,应当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诊断的颗粒度,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其次,支持基层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优化发展环境。中低端制造业仍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就我省来说,为数众多的传统制造和中小制造企业分布在区县和乡镇的工业园区。对这类园区,要加大标准厂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共用共享,坚持基层环保、安全等政策执行的专业性、协调性和可预见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引导零散工业向集中区转移。鼓励与我省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相关联的项目落户,把基层工业集中区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加强国家级、省级园区与基层园区的联动发展,改善扶持政策,建立资源统筹调度和统一结算机制,构建入园项目的空间、土地、环境、能耗、税收、经济等指标“共管共享”模式,实现资源平台共用、项目收益共享。

最后,加强中小企业与链主大企业之间的融通合作。工信部等部门近年来提出,要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产业链的稳链、固链不仅要直接支持产业链上的企业,还要支持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的信心来自于需求,疫情期间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的趋势,更要求链主企业疫后承担更多的产业链发展责任。我省可以借鉴北京等地的经验,对“链主—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合作设立专项支持方向,比如,补偿上下游企业之间试用材料等成本,更大力度支持首台套以及之后的产业化,减少下游企业“不敢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将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为对下游国有大型企业考核和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对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在试用、磨合国内供应链新产品时,具有更强的实力和能力,应当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这样既可以实现产业链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性,又把握住了产业链协作的抓手。

陈 柳(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