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提升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探索
2023/06/27 08:26  
 

大运河是世界上空间跨度最大、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的江苏,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聚焦“Z世代”网民、推动叙事体系建设、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积极主动地做好大运河文章、讲好大运河故事。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提升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全面展现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加快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建设。一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情,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分国别、分区域,构建与大运河文化传播相适应的叙事体系。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让国外受众群体听得懂、看得明白大运河文化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二是在中译外的跨文化传播中,创新叙事体系和传播方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致富河”“幸福河”的重要论述。引导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实现从大运河的“文化”传播向“思想”传播和“价值”传播转变。在国际舆论场上,进一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引导力和说服力,化解“有理传不开”的困境,让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丰富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产品。一是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应用。充分运用全息投影、多语言交互、虚拟现实(AR/VR)、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开发诸如解密“京杭大运河”、“千问千寻大运河”、大型舞剧《遇见大运河》等数字传播产品,将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非遗文化等进行数字化呈现,让抽象、静态的文化成为可观、可闻、可沉浸式感知的活态文化,引导国内外年轻群体探索运河文化,提升运河文化游热度。二是有序推进大运河系列文化丛书的出版翻译。图书是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主要途径。聚焦大运河沿线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头人文故事,出版一系列主题明确、彰显运河文化的丛书。充分发挥我省高校资源和留学生优势,加快构建翻译人才梯队,提高外语语种的有效供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群体,运用当地方言俚语,推进《中国运河志》《世界运河文丛》《运河故事汇》等介绍运河古今文化丛书的翻译出版,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价值理念。三是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发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非遗技艺等宝贵资源,创造并开发一批具有地理标识性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旅产品。

完善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渠道。一是做优做强大运河对外交流品牌。依托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开展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中外人士讲述“我眼中的大运河”,用第三方视角,讲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时代故事。推动运河文化由“自塑”向“他塑”转变,提高国外受众群体对我国文化思想与精神价值的可信度、接受度和认同度。二是加强与境内外网络媒体的合作,构建多渠道、精准化的国际传播平台。依托江苏国际频道、江苏国际在线等媒介,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YouTube、INS和Tiktok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网站合作,用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渠道,畅通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渠道,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定期推送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大运河文化国际知晓率、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强化大运河智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播好大运河文化。充分调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其分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等机构的积极性,鼓励与国外运河城市的智库和高校开展运河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专家的优势,鼓励其利用国内外重要媒体平台和渠道讲好运河文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四是构建多层次的对外交流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积极发挥跨国企业、社会团体、文化名家、艺体明星、华侨、留学生等各类民间主体在对外交流中的能动性,促进与驻在国当地民众的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多种方式阐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大运河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聚焦“Z世代”舆论阵地。一是针对“Z世代”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特点,运用漫画、数字化呈现等形式,加快整理大运河沿线的水运文化、贸易文化、乡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注重用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记得清的方式,构建与大运河文化传播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二是紧扣“Z世代”网民的兴趣点、兴奋点,分区域、分国别,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丰富多彩的大运河文化精品,运用YouTube、INS和Tiktok等融媒体平台优势,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送达,推动“Z世代”网民对大运河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

巩保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标签: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