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来,南通职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内涵建设,聚焦“五新”目标,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砥砺前行,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推进党的建设新成效。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凝聚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大力实施党建创新工程,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固本强基促发展,培根铸魂育新人。连续两年承担省教育厅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获评省委教育工委“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3项、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名;连续5次获评南通市党建工作示范点。
构筑人才培养新生态。对标中国制造2025,加快专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办专业必须契合南通重点发展的产业,已设专业必须适合南通现有产业的人才需求,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必须锁定南通的重点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规教材4本。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向“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校企共建9家产业学院,其中“新大陆、华汇智谷产业学院”已初步实现实质化运行。推进实训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完善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双体系”,做到课程考核与技能考证“双结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双强化”。统筹各专业招生规模,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提高品学兼优学生、通籍学生、技能特长生等招生比例。稳定高职专科和中高级技工、技师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本科、继续教育的招生人数,确保录取质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市内第一。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深化与本地优质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7%,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毕业生就业工作A类院校”。
树立师资队伍新示范。深入推进“三立”师德锤炼计划,定期组织评选“感动职大”人物和“四有”好老师,树立典型、带动整体。健全师德档案制度,加强师德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丰富教育载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培育力度,大力实施教职工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工程,通过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培养一批名课优师,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育机制。近年来,共引进、培养博士36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人、江苏省优秀新闻出版人物1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培养或柔性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严格按照《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学校专业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双师型”培养基地、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等优势,建立健全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考核中予以优先,真正使专业教师下企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
提升学校治理新效能。坚持依法治校,一体化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进一步调整优化处室职能,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参与权。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注重过程管理、绩效导向,用好新型人事制度改革这个“指挥棒”,切实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更不一样”,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按照校院1:1资金配套投入的思路,强化各学院办学资源筹措的责任和能力。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开展项目绩效的目标审核评价。形成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社会引资等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做大做强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健全社会捐赠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贤达、校友捐资助学,确保学校经费总量有较大提高。
打造服务地方新模式。优化产教融合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以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群”为契机,构建校企共同体,实现基地群的实体化运作。大力实施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聚焦南通建设“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对学校现有实训平台、大师工作室等进行整合升级,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实现非学历社会培训与鉴定人(次)每年增长20%以上。整合升级学校社会培训资源,组建培训师资库,建设一批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共建面向全市、辐射长三角的区域公共培训基地,构建有职大特色的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江苏纳米比亚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推进中外学分互认、学位联授,做强“留学职大”品牌。深入实施师生境外研修项目,有序开展师生海外交流访学,传播江苏精彩,讲好中国故事。
陈 艳(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