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读|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规范与革新
2022/12/17 12:08  新华传媒智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磅礴气势和革命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为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以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力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黄刚副教授《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一书开篇就指出加强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就当代高校如何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开展的理论之由、现实之义进行了深入阐释,从理论之维与实践之维的双重维度出发,就如何开展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提炼和展望,形成了一套兼具规范性与创新性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学理探源:让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有源可寻、有据可依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红色文化则以其史无前例的成功实践验证了这一思想体系的科学性,是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在新的时代,仍然需要继续保持这种实践品质。而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需要以学理探源夯实理论基础。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出发,阐明了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结合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强调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命题中两个核心概念——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文化教学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红色文化教学之于红色文化教育的从属性质,意在避免实际应用中的“概念置换”“混通为一”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及其相关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底色。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红色文化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统置于“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坚持不懈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命题之下,明晰了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宏观范畴及具体定位,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有源可寻、有据可依。该书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回顾,以“历史的眼光”对“重构重建”“迎接风险挑战”“持续升温”三个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任务、重心、举措进行考察分析,承继和拓展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主、客、介、环多角度共建”等红色文化教育经验,为构建管用、高效、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跳出窠臼:多维构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革新路径

  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要避免落入“碎片化”“形式化”的窠臼,需从多个层面进行突破性革新。该书以红色文化教学为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力图通过学科设置革新、教学策略革新、教学路径革新来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效力的根本提升。学科设置层面,明确提出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全面设置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的构想。教学策略层面,在承继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讲授与体验结合,形成了一套“互动式”“启迪式”“体验式”的教学方略。同时,基于“整体论”及“需求——支持论”视角,立足于“新时代”“大变局”时代坐标认为,一方面,需要对红色文化本身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挖掘与重构,形成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涵盖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多角度的一整套贯通性流程体系;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教学又要紧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的使命担当,确保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血脉赓续,亦需要充分关照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和“鲜活生命”的真实需求,将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具象化为“生本论”,瞄准当代高校学生的“Z世代”特质,确立精准的红色文化教学靶向,高效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教学路径层面,通过引入经济学“供给侧”概念,从供给内容、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环境等全方位入手,强调要紧紧抓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凸显培养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育人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更好担当红色文化教育重任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从“生本论”视角出发,充分洞察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信—行”的一般规律,贯彻启迪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提出“三个双向”即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的教育模式,并倡导观念体系、话语体系及知识体系的改革创新,彰显时代奋斗精神与红色文化价值,以适应当代育人任务的客观需要及高校学生的主观需要。

  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质量评判体系研究方面的不足,则借助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四个要素”“三级指标”评价机制,来评判“是否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是否把红色文化传统发扬好”“是否把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其中又细化为多项具体指标并赋予权重进行量化评价和反馈,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整体性构建及衡量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践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落到实处:系统梳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实例,升华经验

  在厘清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发展脉络及革新举措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地方高校的实践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该书根据其核心属性即“地域属性”进行整体统合和占比梳理,不同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样态差异、开发条件差异、历史背景差异要求其运用要因地而异、因受众而异、因展现形式而异,即如何能够深入激发高校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探究热情仍然是高校利用当代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要依赖地缘优势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在实现思政教育增项方面的潜在势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转化。该书以北京联合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为研究样本,加强规律性研究,加强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推动全国高校凭借“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创办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实现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走深”“走细”“走心”。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红色文化为代表的革命哲学充满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性。不论是教育强国战略还是文化强国战略都离不开“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从而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恰恰位于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战略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这凸显了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学界、教育界等相关人士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实践、深入发掘。

  贾彦峰(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红色文化;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