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东台市安丰镇致力于用活、用好古镇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营造出具有安丰特色的文化氛围,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焕新机
安丰是一座有文化、有历史的千年古镇。在新时期,安丰镇在挖掘、保护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遗余力,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麦秆画,是用麦秆制成的工艺美术品,是一门涉及书、画、剪、烙、裱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艺术,其渊源可溯至隋朝年间。作为安丰麦秆画的传承人,刘用明研制的独门技艺——双面麦秆画得到专家及爱好者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东台绝活”,开创国内先河,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更具魅力。
像刘用明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在安丰古镇还有不少。他们各自身怀发绣、手工花灯、盐雕等众多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传统技艺,至今依旧在安丰展现新的活力。这些传统技艺能在安丰得到传承,除了因为安丰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也与安丰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密不可分。
安丰镇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对非遗技艺文化的保护。帮助、支持“非遗”传承人设立各类工作室、展示馆,使“非遗”发展有了自己的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润安丰 非遗保护进古街”志愿服务活动,为“非遗”的保护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在中小学设计“非遗”教育基地,引导、协助“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非遗”进一步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通过春节、中秋、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为“非遗”打造专场活动,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以各种形式、形态融入居民和游客的现代生活,让这些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在古镇焕发了新生机。
“塑形铸魂”,安丰精神赋“新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安丰镇通过挖掘古镇传统优秀人文历史,倡导崇德向善的乡村文明,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安丰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安丰镇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周周有文化活动,叫响了“盐韵新丰”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对古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研究和挖掘,凝练出新时期安丰精神“崇文尚德,创新争先”,形成了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善行文化。张文明慈善助学基金总额已达100万元,到目前已资助了61名学子完成学业。
为了让古镇优秀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展示,安丰镇依托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整合古镇美艺术队,建设社区艺术队、荷花姐妹艺术队、安丰民乐团、盐课司演出队、业余京剧团和京剧票房等民间团体,打造了一支有150人规模的文化骨干团队。
团队将新时期安丰精神充分融入创作,以情景剧、舞蹈、小品、快板、三句半、表演唱、舞龙舞狮、葫芦丝表演、民乐合奏、民族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编排出各类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节目。带着这些优秀的节目,演出团队全年不间断地在各村、各景点之间进行演出,演出团队与居民、游客进行互动,收获了群众的众多点赞和好评。
把舞台搭到百姓家门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千家万户。安丰镇通过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以“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以小鼓说唱、葫芦丝表演、表演唱、三句半等表演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出来、唱出来,以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新时代幸福生活接续奋斗。
此外,安丰镇还牵头组织策划系列节庆文化,结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元旦、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组织了安丰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安丰古街展演、送戏下村等各类活动,为乡村振兴打造了满园花香。
整合资源,文旅融合探新路
文化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象征。安丰镇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以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着力构建新发展优势。
以文化站为平台,融合旅游新需求,围绕“一街二品三线四宅五馆”的建设,先后完成了安丰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安丰镇文化旅游整合规划、安丰镇串场河沿岸整治规划、安丰镇红安村乡村旅游规划等4个规划区域的编制,全面推进全镇文旅资源共享和整体效能提升。
致力打造人文景观。先后恢复性修缮了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东淘精舍、盐商故居鲍氏大楼、布衣诗人吴嘉纪的吴氏家祠、画马名家戈湘岚故居、出版家袁承业宅和汉语言文学家周法高故居,并搜集相关史料、物品进行布展,向游客开放,为古镇景区增添了更多人文气息。
在安丰古街,有一座集中了安丰近年来获得“东台好人”“盐城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事迹的“善行馆”。这里生动诠释了安丰精神的历史沿革和丰富内涵。
挖掘村居文旅资源。在实施文旅融合的同时,注重把文旅融合的功能和触角向村居延伸,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红安村谱写了村歌《咱们红安村》,创作了群口快板《红安明天更美好》、表演唱《四大嫂夸老公》等节目;国贸农庄策划筹建采摘节;同明村联办了重阳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安丰乡村游业态。
积极做好宣传推介。为安丰古街量身定做歌曲《想家》,入选中央电视台《天天把歌唱》栏目;由镇文艺宣传队根据歌曲编排的情景歌表演《想家》和《幸福安丰》两个节目,多次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参加东台市的旅游推介活动;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记住乡愁》等栏目组走进安丰古街;央视等媒体对安丰文旅进行密集宣传报道……一系列推介安丰文旅融合的组合拳,进一步提升了安丰古镇文化的影响力。
新华传媒智库调研组
执笔:廖健伟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更需要乡土味接地气的文化
徐 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经济在发展,物质在丰富,人口在流动,乡村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一天天改善,而乡村的人文环境也在迅速重构。安丰作为一个原生态的千年古镇,远离大城市、超大城市,在急速的变迁中,并无太多高大上的文化资源,但一直高度珍惜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采用多种组合拳,积极动员全民生产各式接地气的文化产品,触摸、安抚、慰藉并滋养乡村居民的心灵和情感,使人们愿意奉献于家乡、建设家乡、乐居家乡,为乡村振兴提供厚实的人文基础。
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熟识感和亲和力,使其接地气暖人心。不拘形式、就地取材,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节庆传说、民风民俗,既是百姓们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联结,也是文化生产的鲜活原料;在文化形式上,既有世界的、全国的,更有本土的,百姓喜爱、内容健康,都是可以充分借鉴吸收的,当然,乡土味接地气的内容和形式,与农村居民的情感联结最自然最牢固,也最受欢迎。安丰镇正是把握了这一定位,乡土文化生产搞得有声有色,乡村振兴战略拥有了温暖人心的热度。
积极建立人人参与广泛共享的乡土文化挖掘、生产和再造升级新机制。和全国农村乡镇一样,安丰镇虽缺少专业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人才,但从来不缺乡土文艺爱好者和文化乡贤,他们来自于民间、植根于百姓,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生产的天然能手,只要加以有效的组织、搭建合适的平台,吸引当地百姓共同参与文化创作与生产,土味文艺、地产文化、外来歌舞等同样会幻化为精彩纷呈的百姓文化大餐。更多的村镇,就能和安丰镇一样,走出村镇走向全国,得到文化滋养的乡村振兴就会暖意融融。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