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有效汇聚行业企业自主创新合力?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之手,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韧性提升?事关核心技术问题的“卡脖子”难题如何创新突围?本期专栏访谈活动邀请到了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曹劲松。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记者:面对新变局、新挑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当前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总体表现如何?新格局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着力点在哪里?
曹劲松: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新发展阶段,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以科技自立自强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取得创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优势才能得以更好提升。
当前,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国际机构对全球制造业产业的评估,大概有200—300个中国产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同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面临很多挑战。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代表性制造业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显示,中国的这些产业中,能够被称之为世界领先的产业仅有5类,能被称为世界先进的产业有6类,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距离的仍有十多类。而且在这26类产业中,有近39%的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这意味着,我们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双链融合”加速推进,数字赋能成效初显
记者:过去十年,江苏集合优势力量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已累计实施10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您认为在这些矢志创新的探索过程中,江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取得了哪些可观可感的成效?
曹劲松:综合这些年的发展,我认为江苏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上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重大科创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江苏构建的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3大实验室为重点、以1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N家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桥梁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正在强力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江苏正聚焦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着力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揭榜攻关”模式,增强产业创新需求和科研供给之间的精准对接,2018年以来,累计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5个。
三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升级成效初显。江苏加强场景创新和融合应用,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江苏已打造12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366家星级上云企业,带动全省30万家企业上云;打造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徐工汉云、紫光云平台入选工信部十五大双跨平台,4家平台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五星级平台。
瞄准“三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新优势
记者:“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在持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强化“双链融合”等方面,江苏还应做好哪些工作?
曹劲松: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2020年,江苏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全国第二,但基础研究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仅为2.79%,且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进口依赖度高达65%,依赖度的指标远高于发达国家2%的总体水平。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仍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创新链核心动能不足极大制约了江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二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江苏原材料加工、零部件代工、组装等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环节。
今后,我们需要加强“五基”领域(即基础零配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软件)的技术创新,努力寻求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以此减少重要产业链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环节对进口的依赖度,避免“卡脖子”问题的出现。
三是加快数字赋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能力。江苏在数字支付、智能手机、云服务、机器人、半导体等行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份额较低;江苏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等下游产业链,在芯片、云计算、海外资金结算等上游产业链上缺乏优势。
在未来,我们要重视数字技术革命和IT革命,用信息保障稳定生产,以数据驱动高效服务,实现从生产制造、运输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覆盖,增强产业供应链柔性、韧性、弹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廖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