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专题采访⑳|贺云翱: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2023/01/25 12:41  新华传媒智库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在创新探索中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如何让历久弥新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本期专栏专访了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激活文物时代价值,赋能现代化建设

  记者: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江苏作为文物大省,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贺云翱: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并留给今天和未来的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和财富,具有鲜明的亮点特色。

  一是展现了江苏文化万年持续发展的深厚根脉。从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到两千多年前的铁器时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江苏大地持续涌现出无以数计的彰显着江苏人文特色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正是有了它们,我们才自信地说,江苏的历史文化根脉极其深厚。

  二是展现了江苏地域文明的“南北竞美”。经考古证实,江苏在3000年前左右形成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吴文明和淮河流域的徐淮文明。两种文明各有创造、各有特色,形成了“南北竞美”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态势,代表了江苏文化的结构性特点。

  三是展现了江苏文化的独特贡献。江苏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一批名镇名村,其展现的正是江苏优秀的城乡文化创造,都承载和见证了江苏大地上的历代先人为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延续不断作出的杰出贡献。

  四是展现了江苏创造的开放胸襟。自古以来,开放一直都是江苏发展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从秦朝的徐福东渡到六朝文化广及南亚、东亚,从大唐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无不展现出江苏与世界互动的开放胸襟。

  五是展现了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支撑着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方面面,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发展基石。

  推动“苏式”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记者: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江苏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大力推动江苏从文物资源大省迈入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省。就目前看,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做得如何?

  贺云翱: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状态是优良。这主要体现在保存体系较为完善、保护名录体系建设相对完整、保护成果较为显著。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与文物保护单位、可移动文物及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文物、烈士纪念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传统村落、中华老字号、地名文化遗产等)、文化景观或文化自然遗产、行业性文化遗产(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遗产、交通遗产、科技遗产)、文献遗产等。这其中,大运河、苏州园林、明孝陵、盐城黄海湿地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昆曲、云锦织造技艺等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等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还有的城市因优秀文化遗产而进入“世界文学之都”“世界美食之都”行列。这些都为江苏赢得了世界级荣誉。

  与此同时,江苏的文物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也较为出色。各种支持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全省各层级各单位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等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在促进江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推动了“苏式”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着力开启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新篇章

  记者: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关乎民族精神维系,是推动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构成。新发展阶段,江苏在持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应如何发力?

  贺云翱:加大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对于江苏实现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保护利用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一是继续加强资源普查和基础研究工作,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系统。随着学术研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类型也会得到进一步细分,这将更有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二是加强过去相对薄弱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认定工作,充分挖掘其历史、科学、文化、生态、情感等价值。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江苏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仍需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全力推动全省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是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有待加强。可在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旅融合、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久久为功,深度彰显江苏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创新发展潜能。

  五是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跨部门、跨专业合作。可建立一些互动、协同的机制,凝聚合力、统筹力量共同推动相关保护利用工作。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持续推动江苏文化走深走实,持续释放开放互动的发展新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昝寻寻

标签:江苏;文物;文化遗产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