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4月27日,第四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2023年镇江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在镇江开幕。活动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中共镇江市委宣传部、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共同主办。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多位省内沿运沿江地区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共话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建设路径。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共同为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马明龙说,万里长江与千年运河交汇是镇江最突出的城市地理特征。江河交汇雕琢了镇江满眼风光的山水之美,赋予了镇江悠远绵长的人文底蕴,也塑造了镇江充满温度的城市品质。近年来,全市先后实施了水源涵养林、沿河排污检测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了伯先路、新河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等一批文保工程,推进了沿河沿江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等一批项目,为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其间,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镇江市长江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建设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夏锦文对此建议,应在建设实践中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坚持自信自立的文化态度”“坚持守正创新的文化立场”“三个必须”,用现代化的文化价值观阐发古老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统筹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发力,多维度传承好展示好大运河文化的时代风采,高水平打造江苏“美丽中轴”,高质量谱写“千年运河”的现代化篇章。
夏锦文表示,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需要在古为今用的研究阐释和推陈出新的文化创意中不断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已成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期待的学术盛会。历届峰会的举办为沿运区域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共同建设“致富河”“幸福河”提供了丰富且多元的对策建议和路径思考。
本届峰会设置了主旨演讲、学术交流、圆桌论坛等多个交流研讨环节。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龚良做“镇江:江河海交汇的文脉江南”主题发言,提出“文化公园建设要突出文化要素和文化景观”,镇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充分用好用活三国吴考古遗址、江河交汇遗址公园、镇江近代工业遗产博览创新园等文化资源。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讲述“江河交汇视阈下的中国救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对镇江传承中国救生文化提出复建“中国京口救生会”、建设“中国救生文化公园”、举办“中国千年救生文化国际大会”等建议。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马振犊从档案解密的角度,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运河”作用发挥和治理历史。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就“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江苏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协同发展”指出,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蕴含着爱国图强、和谐共生、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支撑。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二级)冯保善认为,古代运河戏曲艺术既是一座资源富矿,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开展抢救性保护”“加大研究支持力度”“推动跨省市沿河城市的通力合作”,为今天的戏曲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川以《宋元粮仓和元代海运》为题,回溯了镇江在宋元时期作为沟通内陆、长江、运河和海洋的转驳港口的作用发挥。
聚焦“江河交汇下的镇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当天下午的专场交流会上,7位来自镇江本地的专家分别做了研究成果汇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主持圆桌论坛,邀请大运河院部分专家、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专家以及媒体代表就“国家文化公园·价值挖掘与传播展示”展开交流,多角度分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价值挖掘与传播方面的经验启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
通讯员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