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夏季的青海美若仙境,生机盎然。此时,“夏都”西宁冷凉蔬菜迎来成熟采摘季。近年来,西宁发力农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打造了“河湟田源”等公共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建设成效明显。为进一步展示“河湟田源”夏菜特色,7月25日-29日,新华社青海信息中心和西宁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启动“夏都冷凉蔬菜采输正当时”调研采访,邀请全国20余家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西宁,深入采访报道该市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成效经验,为促进西宁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金黄的梯田油菜花,顺着山势层层叠叠地绵延向远方,如同一道道金色的波浪起伏奔涌。7月26日,站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大通县)逊让乡八里村放眼远望,盛开的万亩油菜花海令人震撼,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三五成群在这里打卡拍照。
八里村连片的油菜花海,得益于2018年实施的万亩油菜连片种植项目。当年,该村挖掘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山脚下梯田里种上油菜花籽。
据介绍,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万亩油菜花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思路,大通县在逊让乡八里村等13个行政村推动建设3万亩小麦、油菜轮作基地,其中小麦和油菜各1.5万亩,从而带动农户2977户增收。目前逊让乡万亩梯田油菜花海已成为全县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记者从八里村了解到,自从吃上“旅游饭”,该村打造开发了土族食品“馍馍王”沓合儿、土族刺绣等特产,村民办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达到30万元。
夏季的青藏高原处处是美景。大通县立足乡村旅游示范带优势资源,推进“农业+旅乡”深度融合发展,挖掘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努力成为青海最具人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3米长的丝瓜、100多公斤的南瓜、无土栽培的太空西红柿树……近日,在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的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别具一格的太空植物让前来观赏的游客惊叹不已。
据介绍,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太空博览园是一座集科普教育、田园风光、农业种植、乡情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观光景区,也是青海省首个专利授权航天高新技术农业产业项目。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2016年,湟中区政府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开始推动生态种植和乡村旅游。”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董事长蔡有鹏说,当年我们流转了1200多亩荒地,建设农旅融合综合体——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并以“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田家寨镇28个村的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和田园观光产业。同时,“千紫缘”为当地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和30多个小吃摊位。
今年5月18日,2023年西宁市乡村文化旅游嘉年华在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启动,拉开了今夏西宁市乡村旅游系列活动的大幕。启动仪式上,大通县、湟源县和湟中区还分别推出了各自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多出游选择。
慕容古寨民俗村便是湟中区众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高大的牌楼,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在湟中区娘娘山南脉金仓岭山坳里的慕容古寨,显得独特而神秘。
据古寨所在的湟中区拦隆口镇栏一村支部书记陈义章介绍,慕容古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辽东鲜卑西迁至青海,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南凉古国,鲜卑慕容氏建了立吐谷浑。慕家人就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他们迁到这里,还带来了独特的酩馏酿酒文化。
陈义章告诉记者,全村420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在酿酩馏酒。如今,酩馏酒的酿酒工艺已成为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古寨建筑、醉人的酩馏酒香,已成为慕容古寨的核心旅游资源,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带红了村里的旅游业,让全村300余户脱贫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解决当地闲散劳动力22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50个,全村户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环境及农业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力推动乡村“农业+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培育了大通树蛙部落、万亩梯田油菜花海、湟中千紫缘、云谷川、慕容古寨民俗村,湟源小高陵、宗家沟,大通边麻沟、东至沟等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湟中西纳川休闲农业、大通窎沟民俗文化、湟源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等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西宁市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记者 李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