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他是《风筝误·惊丑》里的丑小姐,忸怩作态,令人捧腹;是《水浒记·活捉》里的张文远,一举一动,刻画入微;讲台上,他卸下一身丑角行头,变身昆曲推广者,将这六百年的丝竹雅韵,细说端详。
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昆丑表演艺术家,省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鸿良。43年前,12岁的他初登昆曲表演的舞台,从此,他就成了推广昆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定使者。“舞台跟戏曲成就了我的一切。”他这样说。
他始终记得,“有观众看,戏曲这门艺术才有其真正存在的意义”。正因为此,作为一名演员,作为一名艺术表演家,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多年以来,他一直在呼吁并实践“戏曲进校园”这项事业。
打开李鸿良的朋友圈,“11月24日下午,很荣幸在南京财经大学的《博雅大讲堂》向老师同学们交流汇报了我的昆曲观和昆曲表演艺术的经历和感悟!”“9月29日上午9点,受邀请在江苏省开放大学二楼第四会议室,向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作了一次汇报,把自己几十年的所思所想所感,用自己的叙述方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向老师们畅言……”这样的演讲还有很多。
“作为一名演员,除了演之外我要讲,讲之外我还要教,我每年都会做很多场演讲,从2006年11月16日在清华大学的那场演讲算起,我个人至今已经做了464场演讲,宣传昆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这也是我个人取得的艺术成就的最生动说明。”李鸿良说。
“许多人打心底里认为昆曲艺术曲高和寡,听不懂,于是便把昆曲拒之门外,不愿进来欣赏,那我就用我的方式让你懂,我把戏曲艺术拆剪开,让你慢慢爱上这门传统艺术。”在李鸿良看来,好的艺术需要好的观众,戏曲进校园,就是“蓄水养鱼”。
于是,每年的两会上,李鸿良都会提交“戏曲进校园”的提案,今年也不例外,他认为,包括昆曲在内的高雅艺术除了进入大学校园,还应该进入中学、小学,还应该进入基层,譬如社区、工厂、田间地头等,往底下辐射、渗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让文化惠民的春风吹遍江苏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拥有文化自信。
另外,李鸿良认为,戏曲等高校艺术进校园的同时,会让观众慢慢爱上这门艺术,那么除了高大上的大剧场外,更多的要靠“小剧场”来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更多人心中。
“小剧场是个什么概念呢?我认为小剧场的概念可以泛化,我们知道,很多场所都有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的多功能厅,这些地方都可以利用起来,让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的公共硬件软件化,更好地贴近老百姓生活,为老百姓精神生活服务。”李鸿良建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红/文 韩军/视频 杨晓珑/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