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苏省人大代表,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履职的第十五个年头,回顾起过去这一年他感慨颇多。
龚良说,自己基本上这辈子一直在做文物考古和保护的工作,作为人大代表,除了提出相关建议,更有职责和义务为之倾力。谈起去年印象深刻的事,龚良分享了参与建成并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经历。
回顾2021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高水平建成开放”。作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博物馆,它确实值得“高水平”的评价。
龚良打开电脑,给记者一张张展示自己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时期拍的照片,“我在那里留了将近两个月,每天上午下午各走一遍,看哪里要改,现场讨论怎么布置,博物馆就这么一点点建好了。”
在“零展品起步”建设的情况下,龚良的内心一直非常忐忑。但随着博物馆的开放,看到每天上万张门票预约名额刚放出就“秒光”,他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真的要感谢观众们的鼎立支持,我常跟同事开玩笑说,他们是在用脚‘投票’支持我们。”
除了分享过去一年的履职所为,龚良还分享了这些年来为江苏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历史是用文献写的,有甲骨文才开始有历史,甲骨文出现以前的历史没法写,靠什么验证?答案就是考古。”为了证明江苏是鱼米之乡,考古人员找到了5500年前、6500年前和8000年前的水稻田和捕鱼工具。
中国作为最早的汉民族融合国家,汉代的出现具有什么社会意义?对此,龚良表示他们也希望通过考古的方式来找答案,所以建设了一个加强考古文明探源的工程,梳理了一套能为江苏古代文明实证的系统。
人大代表的身份带来很多工作上的便利,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在完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利用方面下功夫。比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建设,发挥其社会效能,甚至变成旅游单位,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目前,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院(馆)都已成为公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未来还需涌现更多。
另外,龚良还特别提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设计城市周边游、省内游和高铁游等线路,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小剧场”“打造一批小展览”,达到“游客白天逛景点,晚上看展览、看演出”的目的。
“家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把旅游目的地打造得更好,把文化旅游产品做得更好,就更能为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做好江苏文化和旅游行业的贡献。”龚良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文 邓宇轩/视频 杨晓珑/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