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乡村振兴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快乡村发展,同质产业适生性弱且有潜在的生态风险。”长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的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红霄此次两会带来关于农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提案。
产业生态化是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10月,张红霄带领研究团队分别对溧阳市戴埠镇及隶属的戴南村、李家园村的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从2013年戴埠镇陆续关停高污染的化工、矿山后,戴南村利用村农林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旅产业,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搭建有机农产品销售平台,综合发展观光+体验+科普+加工等融合的农旅产业,2020年,村生态农业和农旅产业收入占比92%,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6万元增加到2020年4.5万元。
“生态产业化为农村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提供了现实途径。”张红霄调研发现,李家园村在流转9000亩林地发展生态旅游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农家乐和民宿产业群经营户数量翻倍,接待游客数量从80万增至250余万人次,为当地提供了1830人的就业岗位,该村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由2010年的19%上升到2020年的50%。
“两村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道路取得了农民收入、乡村集体经济与生态保护多赢的局面。”张红霄建议,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村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协同发展,对农村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根据乡村资源禀赋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将“两化”融合纳入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同时,要在全省范围内挖掘与宣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成功模式,通过试点先行、逐步覆盖,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并将核算结果应用到生态产品交易、生态补偿等实践中,健全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农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中,注重外来资本与当地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与农户收入、乡村经济形成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