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然而眼下,江苏粮食持续生产面临资源约束、种粮效益亏损等问题,如何化解一系列难题?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董元华建议,在继续严格执行保护现有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应将耕地保护从“数量保护”尽快转移到“质量保护”上。同时,要着力帮助粮农化解目前种粮亏损的困境,提振粮农的信心,让他们对种粮充满希望。
2021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749.22亿斤,粮食单产达460.1公斤/亩,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用占全国3.2%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5.6%的粮食产量。同时,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为全国最高标准省份之一。“依靠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的‘三稳一增’策略,江苏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董元华表示。
但不可忽视的是,江苏仍存在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约束等问题亟待破解。在上会前,董元华来到淮安涟水县,考察土壤改良情况。涟水县高素质农民协会会员近400名,其中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等成员单位有316个,经营近20万亩耕地,稻麦两熟。通过对该协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的走访调查情况,董元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首先,要积极探索率先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的运行机制,针对我省主要的中、低产田,研发、集成有效的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探索建立我省耕地健康谱,将耕地保护从‘数量保护’尽快转移到‘质量保护’上,切实提升耕地的内在质量。”董元华认为,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尽快梳理、修订、完善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保险、土地流转等等,着力帮助粮农化解困境,提振粮农的信心,让他们对种粮充满希望。其次,积极筛选“节本增产增效”的成熟技术,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如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生态型犁深耕秸秆还田技术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