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厚植第一资源,让人才优势充分涌流,代表委员热议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2022/01/21 18:29  新华报业网  

  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的一年工作时,提到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

  引育精兵强将,支撑现代化发展

  “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必然离不开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说,近年来,南大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以“登峰人才支持计划”为主体的校内人才体系建设,遴选培养学科顶尖人才和重要储备力量,梯队培育作用明显,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近40%。面向全球揽才,去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发布人才招聘公告,围绕高端国际合作、政产学研融合、服务国家战略进行体制创新实验,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和创新要素。

  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无锡市惠山区正大力布局“院士经济”,创新打造“一镇一院一产业”引智模式,连续3年斩获“太湖人才计划”顶尖团队。截至目前,该区已与50余名中外院士进行合作,23个院士项目正在运行,建成9个院士领衔的产业人才集群。省人大代表、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吴建元告诉记者,下一阶段,惠山区将充分发挥顶尖人才的灯塔效应和院士富集优势,形成“一院士一技术、一项目一产业、一团队一支撑”生动局面,进一步做大做强院士科创的城市IP品牌,将惠山打造成八方英才向往之地。

  “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拿出一个章节部署数字经济工作,足见重视,但与一系列发展要求相比,我省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数字经济人才引培力度不够大,职业发展通道不够畅通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开展高校数字经济学科设置试点等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要完善数字经济人才评价制度,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平台载体。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是高校的使命。”省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建议,高校要及时关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类创新人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已有学科专业的优势基础上,我们学校设立了新工科专业和学科方向,将在新能源工程、新材料、大数据管理、碳中和技术等方面为江苏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宋学锋说。

  筑强平台载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强化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当前,常州正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中以合作指示精神,突出“四个优先”打造中以常州创新园高能级人才平台。高标准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培育梯次成长的创新企业集群。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城市。

  “同时,我们也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离岸孵化器和引才工作站,就地引才、飞地用才。”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季培东告诉记者,常州已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将带动各类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加快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核心关键技术平台,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产业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让常州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高地、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高产良田。

  “用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金字招牌,发挥对接上海协同创新的优势,我们将更积极积聚优质创新平台,助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说,吴江将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入推进高端人才联招、人才载体联建、高端人才联评等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我们还将高水平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用好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清华汽研院等创新平台,构建企业引才、项目引才、平台引才、高校引才共同发力的新格局。”

  “构建完整的创新人才体系,包括了‘0’到‘1’的原始创新人才、‘1’到‘2’的产业关键技术人才和综合集成技术人才等。”省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表示,让各类人才都有展现能力的舞台,就要进一步筑强各类平台载体,既要有国家实验室,又要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学科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他还建议,要给创新平台和载体赋予长期稳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以消除“重引轻培”的短期效应思维,真正发挥好江苏的科教资源优势,发挥国字头科教单位的原始创新与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优势,省字头科技单位产业技术研发与集成优势,让科教大省的人才优势充分涌流。

  强化激励保障,提升人才获得感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宿迁肩负“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其中一道必答题。省人大代表,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飞说,对于宿迁来讲,要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牛鼻子”,特别是要落实省委开展人才协同发展改革试点的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通过上下联动、南北合作、内外共推,协同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活动,探索建设人才协同发展改革先行区。“此外,还要建立更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用好人才编制周转池,畅通公办和民办学校、医院人才流动渠道,为人才流动提供便利。”高飞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省政协委员、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杨辉建议,要深化人才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大力度破除‘四唯’,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减少行政干预,让用人单位自主发挥好高精尖缺人才的作用。”杨辉认为,用人主体也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承担起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责任。

  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作为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海门以“东洲英才”计划为抓手,出台人才新政30多项,形成覆盖从“顶尖”到“草根”、从“海归”到“本土”的政策集成体系。整合22个部门、30家专业机构,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提供51项集成化服务。

  “我们还建立了区领导与优秀人才结对机制,在区、镇两级开设‘服务专线’‘服务专窗’,只要人才约见,工作再忙也安排;只要人才所需,难度再大也协调。”省人大代表、海门区委书记郭晓敏告诉记者,海门将进一步锚定人才服务需求,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驿站”,以“保姆式”服务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环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杨频萍 胡兰兰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